近日上海等地出現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許多人開始關注如何識別禽流感禽類。對此,禽類研究專家阮文科作出詳細解釋。
長期從事禽病學等研究的北京農學院副教授阮文科4日告訴記者,禽流感是當今全球范圍內最為嚴重的禽類病毒性疫病之一,它在禽類中傳播很廣,對養禽業危害很大。禽流感病毒的宿主很廣,雞、火雞、鴨、鵝、鶴鶉等家禽以及野鴨、天鵝等野禽均可感染,但以雞、火雞、鴨、鵝最容易感染,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野鳥類攜帶病毒最為常見。
據阮文科介紹,禽流感分為低致病性禽流感和高致病性禽流感兩類,以H9亞型為主的低致病性禽流感,患病禽類表現為輕微的呼吸道癥狀,如咳嗽、噴嚏等,死亡率很低,甚至為零。以H5或H7亞型為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患病禽類的癥狀主要表現為:飼料和飲水消耗量及產蛋量急劇下降,病禽極度沉郁,頭部和臉部水腫,冠和肉髯浮腫,嚴重者整個腹部皮膚變成紫黑色,腳鱗片出血,產蛋雞嚴重減蛋,死亡率可達100%。鴨、鵝等水禽有明顯神經和腹瀉癥狀,可出現角膜炎癥甚至失明。
阮文科說,由于禽流感病毒的毒性、數量、感染途徑、感染的禽類品種、并發感染疾病的種類等不同,潛伏期可能會出現較大的差異,潛伏期從幾小時到數天不等,最長可達21天。懷疑有禽類患H5或H7亞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時,應盡快確診,采取嚴格的隔離封鎖和全群撲殺等綜合措施。
阮文科說,良好的飼養管理是預防禽流感的關鍵,飼養場應實行全進全出飼養方式,控制人員出入,嚴格執行清潔和消毒程序,同時在飼養場和飼料飲水存放地拉防鳥網。由于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主要宿主,因此應避免雞和鴨、鵝等水禽混養,養雞場與水禽飼養場應相互間隔3000米以上,且不得共用同一水源。此外,還應注意做好消毒和免疫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