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西城非物質文化遺產身份之后,“北京小吃食俗”有望進一步申請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昨日從北京老字號協會獲悉,“北京小吃食俗”已正式啟動市級非遺申報,按照申遺需逐級提出的原則,最快年內,北京小吃食俗就將進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了解,最終取得市級非遺身份的北京小吃,將從艾窩窩、豆餡燒餅、爆肚、茶湯等30種“群眾最喜愛的北京名小吃”中遴選而出。
北京老字號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北京小吃食俗”啟動申遺始于3年前。2010年11月本報刊發了《北京市文史館員呼吁“北京小吃”申非遺》一文,反映了社會對于北京小吃申遺的希望,隨后北京老字號協會便啟動了申遺計劃。按照申遺需逐級提出的原則,其首先向西城區提起了非遺申請,并于去年正式通過。目前,“北京小吃食俗”正在市級申遺階段,成功之后,還將繼續申請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北京老字號協會會長姜俊賢表示,“北京小吃食俗”既不同于物質遺產,也不同于純正的文化遺產,而是介于兩者之間,因而此次進行申遺的“北京小吃食俗”是一種打包申請形式,包括小吃的制作技藝和民俗傳統兩類內容,民俗、制作技藝、品種口味等都囊括其中。
經過問卷調查、綜合分析,并依據有歷史傳統、有故事典故、制作技藝含量高、代表年節習俗、具有北京特色等多項標準,北京老字號協會從現存的205種北京小吃中,選出了首批30種“群眾最喜愛的北京名小吃”,而最終進入市級非遺申報的小吃品種就將從這30種小吃中遴選。
“北京小吃雖然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種類繁多,但其傳承與保護一直非常困難。”北京老字號協會副會長張健表示,北京小吃較為分散,除了護國寺、錦芳等老字號外,多數經營企業都規模較小且為單一品種經營的形式。這種分散經營的形式,很難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影響力。“此次采用‘打包申遺’的形式,不僅可以將各種北京小吃聚集在一起,形成規模效應,也能在北京小吃的經營者之間搭建起交流的平臺,并最終通過申遺的形式共同打造一個‘北京小吃’的品牌。”
對于老字號“打包申遺”,老字號專家劉滿來認為這將給北京小吃發展帶來新的契機,“老字號小吃企業應在經營方式、產品品類上進行更多的創新,更重視老字號背后蘊含的文化財富,在申遺的過程中讓吃‘小吃’變成吃‘文化’。”
30種北京小吃
艾窩窩、白水羊頭、爆肚、茶湯、炒肝、炒麻豆腐、褡褳火燒、豆腐腦、豆面糕(驢打滾)、豆餡燒餅(蛤蟆吐蜜)、豆汁、咯馇盒、焦圈、煎灌腸、姜汁排叉、鹵煮火燒、蜜麻花、面茶、奶酪、麒麟酥、馓子麻花、燒餅、燒麥、糖火燒、糖卷果、豌豆黃、杏仁豆腐、元宵、蕓豆卷、炸三角。(記者 孫超逸)
相關新聞
“北京絕活”年內出傳記
弓箭楊、泥人張、宮廷補繡、杜順堂京作硬木家具……今年10月前,本市2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將以傳承人口述歷史的方式出版傳記——《北京絕活的傳說》,揭開這些“絕活”的傳奇故事。
近日,記者從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獲悉,由市文化局和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委托、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承擔的這一研究課題,年內將完成第一期調查。通過學校專家學者、青年教師帶領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的學生,對非遺項目及其傳承人進行調查、訪問、拍攝,初步完成十多項非遺“傳說”,已經形成文字50余萬字,照片500余張。
“這將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大規模的一次資料整理。”叢書主編、北京聯合大學文化遺產研究所所長、歷史文博系主任顧軍教授告訴記者。據介紹,每個非遺項目的訪問與調查,都由一位教師帶領三五名學生完成,跟蹤訪問的時間至少有半年。
訪問記錄聚元號弓箭楊時,青年教師李揚博士和學生們,幾乎每兩周就去一趟傳承人楊福喜那里,還走訪了東四的弓箭大院舊址、當年的弓箭訂戶——貝滿女中等地。除全面、細致了解非遺技藝的歷史傳承,還整理出不少故事。“弓箭楊在清末和民國就已經外銷為主。”李揚說,“那會兒,拉洋車的帶外國人上門,一張弓當時就得賣十幾塊大洋。”
此外,弓箭楊的弓箭制作有200多道精制工序、道光元年制作的傳家寶弓箭、排到三年以后的訂貨單……這都讓李揚對非遺技藝充滿敬畏。“道光元年的弓箭,被砍作兩截,藏在柴火棒底下,才沒有被紅衛兵抄走。”李揚說,在他看來,保護非遺技藝,就是為了讓其再沒有失傳的危險。
顧軍介紹,《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口述歷史》項目,第一期預計為20個項目出版5至10本《北京絕活的傳說》系列圖書;今后幾年將陸續出版約五十本“傳記”,記錄約二百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口述。此外,他們還會保留本市市級以上傳承人的重要人生回顧、技術回顧等數千小時的音像文檔資料。
據顧軍介紹,“該項目將為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數據庫》提供海量的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田野調查數據;也將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館提供上百本田野調查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