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宣教 > 正文

超八成家長給孩子用藥存隱患

2016-09-15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茵梔黃注射液藥品說明書修改”一事近來引發社會對兒童用藥安全的關注。9月13日,首屆兒童安全用藥傳播與發展大會發布2016年我國兒童用藥安全調查報告白皮書。目前,我國兒童專用藥占比不足2%,每年有3萬兒童因用藥不當致聾。

    每年約3萬兒童因用藥不合理致聾

    白皮書在對北京、上海、廣州等100余個城市進行調研后統計,去年,0至14歲兒童患者中,接受藥物治療的疾病依次是感冒、發燒、咳嗽、消化不良、腸胃炎等。

    國家藥物不良反應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兒童用藥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2.9%,其中新生兒高達24.4%,分別是成人的2倍和4倍。接診的中毒 兒童中,因藥物中毒的比例從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73%。每年大約有3萬名兒童因用藥不合理致聾。死于不合理用藥的人群中,兒童占比高達 32%。

    “小兒慎用”增用藥風險

    專家指出,兒童專用藥品不足導致了兒童用藥不良反應高。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兒童達2.2億,但在我國3500多種常用藥品制劑中,兒童專用藥品種只有60種,僅占1.7%。

    大量兒童用藥被成人藥代替。類似于“小兒慎用或酌減”、“謹遵醫囑”等模糊性的描述廣泛存在于藥品說明書中,加大了兒童用藥的風險。

    “兒童不是小大人,兒科疾病也不是成人疾病的縮小版,用藥靠掰、劑量靠猜是不行的。”中藥藥理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連達說。兒童對許多藥物的敏感性,以及藥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的反應明顯不同于成人,這樣用藥存在一定風險。

    調查顯示,全國6000多家藥廠中,專門生產兒童藥的僅十余家,兒童藥生產小批量、多批次;工藝復雜,生產成本高;新藥研發周期較長;銷售存在季節性強、利潤低等特點,藥企積極性不高。

 超四成家長憑經驗給孩子用藥

    目前,我國缺乏服務于兒童的醫生和藥師,家長給藥行為不當也會給兒童帶來安全風險。白皮書調查結果顯示,八成以上家長存在兒童給藥安全隱 患。其中,有72.5%的家長擅自給孩子停藥;42.7%的家長會根據自己或親友的經驗給孩子用藥;34.7%的家長讓孩子同時服用多種藥;27.4%的 家長自行調整用藥劑量;19.8%的家長將藥溶于牛奶、糖水、飲料、粥、湯中。

    專家提醒,如服用的藥物是對癥治療,如止咳、退燒、平喘,兒童癥狀消失后可以停藥。如果是對病因治療,如抗感染、抗病毒,特別是服用抗生素時,則應遵醫囑按療程服用,因為癥狀消失只是致病菌失去戰斗力,并未被消滅,此時停藥致病菌可能會復活導致疾病無法根治。

    牛奶、果汁等會影響藥物吸收和治療效果,兒童最好用白開水送服藥物。想當然的聯合用藥將加重兒童的肝臟和腎臟功能負擔,嚴重時會導致肝腎中毒。

    嬰幼兒用藥能口服不注射

    不少新生兒因為出現黃疸,都使用過茵梔黃口服液或顆粒去黃疸。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此前發布一則修改茵梔黃注射液藥品說明書的通知,明確新生兒和嬰幼兒禁用茵梔黃注射液,兒童不建議使用。這引起家長擔心。

    據記者了解,修改說明書的是茵梔黃注射液,并未涉及茵梔黃其他劑型。

    專家表示,注射液是直接入血吸收的,如果發生不良反應,進展會很快。正因為此,茵梔黃注射液在臨床上早已不使用。

    專家表示,新生兒、嬰幼兒用藥一定要慎重,能不用就不用,能口服不注射,能用一種的不用多種。

    去黃疸最有效的方法是讓新生兒多排泄,使體內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茵梔黃”就起到促進排泄的作用。兒科專家表示,茵梔黃口服液經過兒童腸胃的消化、過濾、排泄及肝臟解毒等過程,進入血液中的藥物成分是相對安全的。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