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天氣回暖,很多人籌劃著春游,旅行中有人會出現腹瀉,被稱為“水土不服”。“水土不服”是致病原因嗎?對此專家進行了解讀。
■水土改變造成腹瀉?
北京佑安醫院感染中心旅行門診主任醫師代麗麗說,過去因為醫學不發達,人們常認為旅行者腹瀉是因為氣候、食物或水土的改變所致,其實旅行者 腹瀉是感染性腹瀉病中的一種特殊類型,是由細菌、病毒、腸道寄生蟲等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一組急性腸道傳染病。旅行者由于旅行疲勞、精神緊張、飲食習慣的不 適、氣候時差的變化、身體的抗病能力降低,因此在旅行途中很容易感染腹瀉病。
■到底“元兇”是什么?
代麗麗說,80%的旅行者腹瀉是由腸致病性細菌引起,主要為產毒性大腸桿菌、志賀菌、空腸彎曲菌、氣單孢菌、沙門氏菌及非霍亂弧菌,其中最 為常見的是產毒性大腸桿菌,占腹瀉者的60%以上。在少數情況下,霍亂弧菌、一些病毒和寄生蟲也會成為旅行者腹瀉的病原體。這些病原體進入人體,侵犯空腸 或回腸,并產生毒素,使腸道發生炎性水腫,引起腸黏膜滲出過多而出現腹瀉。
■旅行腹瀉怎么辦?
旅行者腹瀉多為自限性疾病,往往不需特殊處理而自愈。代麗麗建議,旅行者發生腹瀉時最好禁食8至12小時,并補充電解質液,病情嚴重者應住院治療。注意飲食衛生是預防旅行者腹瀉最重要的環節,建議外出旅行時,不要喝生水,不生吃沒有清洗干凈的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