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一場噩夢襲來,千萬人瞬間喪失了生命。地震對人類會產生哪些不利影響?還會不會有類似可怕的自然災害發生呢?帶著這些疑問,我上網查詢。
我輸入關鍵詞“地震影響”,許多相關資料被搜索出來:地震不僅產生直接危害,還會產生余震、泥石流、強降雨、洪水等次生自然災害。
一則新聞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國科學院研究員認為,汶川地震的“底辟作用”將改變大氣圈,影響黃河流域的降水。我大吃一驚,繼續往下看——
據資料記載,1958年在四川茂汶發生了6.2級地震。當年夏天,黃河就出現了大水,流量達到每秒2萬多立方米,是近50年黃河出現過的最大流量。而更早的1933年茂汶疊溪7.4級大地震,使得黃河結束了自1922年至1933年持續10多年的枯水期。
黃河是我國第二大河,自古以來即是多泥沙的河流。由于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后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蕩。人們開始筑堤防洪,日積月累,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
黃河下游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
黃河,原本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可現在卻成了一把“懸”在中國人民心頭的利劍!
了解到這些情況,我嚇出了一身冷汗。如果黃河水再泛濫,帶給兩岸人民的將是滅頂之災,后果不堪設想……自古以來,華夏兒女千方百計治理黃河,讓它造福人民的腳步從未停歇。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我”,有責任和義務繼續先人未畢的大業。
黃河,我來治理!
十萬火急!我率領科研組迅速來到黃河邊進行實地考察。這里巨浪直翻,原本文靜的黃河因強降雨開始變得兇猛起來,像一只脫韁的野馬,奔騰而去。所到之處,大片的植被被破壞,泥沙松散,河堤隨時就會崩塌。兩岸人民人心惶惶、叫苦不迭,其影響力絲毫不亞于“5.12”汶川特大地震。
采集了黃河的水樣后,我又特地采集了河堤和河床的泥土樣品,準備帶回去研究。
回來以后,我和同事們開始了艱難的技術攻關。經過兩個多月夜以繼日地奮戰,終于趕在08汛期來臨之前完成了黃河治理科研項目。
我們發現了兩種全新的化學元素,分別以我的姓和名的縮寫來命名——Tu和Wy。這是中國科學院給予我的至高榮譽!利用這兩種化學元素,我們成功地研制了兩種化學物質:治黃1號和治黃2號,并通過了大型模擬試驗和國家科學技術部的驗收。
我們一行來到黃河邊,將治黃1號投放到洪水中,兩岸河堤和河床的泥土全變硬了,堅硬無比;我們再把治黃2號投放到洪水中,洪水中攜帶的大量泥沙開始匯集。由于水流的激烈沖刷,泥沙在治黃2號的作用下發生了化學反應,瞬間全部消失得無影無蹤……
黃河的水變清了,全所未有的清澈,兩岸恢復了盎然生機。黃河從此變成了一條綠色的河,一條溫順的河,一條承載著中華福祉的河,像母親一樣呵護著她的子孫,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但人們還是叫它黃河,因為它炎黃子孫的象征,“四瀆之宗”,我們的“母親河”!。
(聯系:tdj199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