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渠送水一路滲漏
農田灌溉所用的水,經常是從水源地用渠道輸送來,渠道有長有短,短的幾十、幾百米,長的幾十公里、幾百公里。渠道如果是土質的,輸水的過程中就會有一部分水向下滲漏掉,而到不了田間。這種沿途損失的水量一般要占到輸水量的50%-60%,有的地方甚至達到70%,實在可惜啊!大小漫灌澆了土地
水送到田間以后,如何澆灌是大有學問的。不少地方的農民仍然固守著舊的觀念,認為澆地就是澆灌“地”,要澆足澆夠水,于是沿襲幾千年來的傳統辦法,采取大水漫灌,澆地時,把整個田塊都放滿水。如果田間土地不平整,高高低低,要使地塊都漫上水,所用水量就要更大。其實澆地的目的是讓莊稼根部獲得和保持必需的水量,其余地方完全沒有必要,澆很深的水更是巨大的浪費。
不合理的包費制
用水要交水費,大概絕大多數人是認可的。但是,在很多地方至今仍實行著不科學、不合理的包費制每戶交同樣的水費,不管幾口人,更不問是用了多少水,這樣收費倒是簡單省事,實際上是鼓勵大家敞開來用水,造成水資源大量的浪費。農村澆地也是,只喝“大鍋水”的收費制度,早就應該結束了.一次性用水
我們經常聽到關于用于情況的介紹,如果生產工藝落后,工業生產所需要水的數量是非常大的。如果一次性地把水用過就排放掉,那是耗水太多了。早期的工廠多數正是這么干的。至今有一些中小企業仍在這樣做。先進的做法是盡量提高生產技術水平,一水多用,盡可能地循環用水。
不要小瞧滴水
一滴水,微不足道。但是不停地滴起來,數量就很可觀了。據測定,“滴水”在1個小時里可以集到3.6公斤水;1個水月里可集到2.6噸水。這些水量,足可以供給予一個人的生活所需。可見,一點一滴的浪費都是不應該有的。至于連續成線的小水流,每小時可集水17公斤,每月可集水12噸;嘩嘩響的“大流水”,每小時可集水670公斤,每月可集水482噸。所以,節約用水要從點滴做起。
驚人的跑冒滴漏
管道在輸水過程中的跑冒滴漏是很大的。據分析,年久失修,管道破裂而漏水,市區管路的漏水率常為8%,工廠區管路的漏水率為10%-20%。在第三世界的一些城市,因水管生銹或接頭有問題,60%的自來水被漏掉了。菲律賓的馬尼拉市,自來水總管的漏水率達到58%。而管理較好的新加坡,水管漏水率僅8%。管理人員疏忽大意,忘記關閉澆灌庭院的水管龍頭,形成的長流水已司空見慣。家家戶戶水龍頭未關緊而滴嗒漏水,也不可小瞧。
落后的洗車辦法
讓汽車這樣的城鄉交通工具保持美好的形象,是文明的一種表現,因此洗車的活動就隨處可見。通常洗車方法是用高壓噴槍遠遠地對著汽車,前后左右、上上下下猛烈地噴水,洗去表面的灰塵和污垢,落到地面的水很快地流入下水道,十來分鐘完成任務。洗一輛車消耗的水,相當于一個人一天的生活用水量。北京市有汽車120萬輛,每天耗費的水量巨大,一年就洗掉一個昆明湖。這種落后的洗車方法,有三大弊端:使用的是清潔的自來水;水不重復利用,大量地消耗著寶貴的水資源;污水直接排放掉,污染江河水源環境。
黃河斷流亮黃牌
黃河下游在1972年—1998年的27年中,共斷流21年,累計1050天。最嚴重的1997年,斷流13天,226天;其中有一天斷流河段長達704公里。萬里滔滔竟有斷流的一天,這是一般人想象不到的。除了天旱少雨、上游來水減少、水利工程蓄水等原因外,河道淤積、引水過多、流水不暢等,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這是水資源在向人們亮起黃牌警告。專家學者為此開了斷流座談會商議對策。
用水多就是生活水平高嗎?
有些人籠統地以為,用水多就是生活水平高的表現。這件事要具體地分析,從總體上來說,近半個世紀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國居民人均用水量與日俱增。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也表現出差別,甚至南方和北方也大致顯示出不同。但是,如果就廣西生活水平比浙江高,海南生活水平比北京高,顯然不能令人信服。這中間,生活習慣、水源條件、氣候起著重要的作用,浪費也是不應忽視的。看一下同住一座樓的各戶用水量有很大差距,便是最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