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重建是極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態環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而且隨著經濟林陸續進入成熟期,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巨大,還能提供大量的勞動和就業機會,促進當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巨大的森林碳匯將為保護全球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發揮積極作用。
比如北京這幾年的春天幾乎都是黃色的,沙塵暴到了這個季節會準時報到,這說明了什么問題?正是因為我們不重視環境,才導致了這個現象的形成,這無疑是大自然在向我們抗議,也是它對我們的懲罰!我們人類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
不要再濫砍濫伐樹木了!
樹木是天然的除塵器。樹葉上長著許多細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煙塵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還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還可以大量減少和降低空氣中的塵埃,一公頃草坪每年可吸收煙塵30噸以上。這是一個多么巨大的數字啊!
同時樹木還是氧氣制造廠樹葉在陽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體所需的氧氣。據測定,一公頃闊葉林每天約吸收一噸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700公斤。
說到植樹造林,不要濫砍濫伐,大家自然會想到那我們的紙張從哪里來啊?當然紙還是要從樹木中來,但我們可不可以節約點使用呢?比方說一張紙可以用兩面來寫字,我們是不是可以就不要非在兩張紙上寫呢,我們國家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每人就節省一頁紙,那么一天就能節省多少,一星期,一個月,一年又能節省多少?我想數字是可觀的!
而作為學生的我們,更是用紙最多的人群之一,所以就更要從自己做起,節約用紙是我們每個人應進的責任和義務。
在節約用紙方面國外就做的比較好。拿芬蘭為例吧:森林大國芬蘭同時也是紙張消費大國,芬蘭年人均紙張消費量為330公斤,僅次于美國而位居世界過度的紙張消費必將破壞原始森林并惡化人類生存環境出版業、包裝業、辦公室及個人用紙是紙張消費的主體,但具體的消費則與每一個人有關,而“吝嗇周”的目的就是要使“節約用紙”的思想深入到每一個消費者心中,形成一個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的社會環境。
活動期間,赫爾辛基大學環保系學生在首都中心圖書館布置了一個專題展覽。據介紹,一份《赫爾辛基新聞》每年用紙120公斤,而生產、印刷和運輸這樣一份報紙所耗能源相當于一個家庭全年耗能總量的55%。展覽還以動畫形式介紹了“模范環保家庭”成員的作法:爸爸在網上閱讀電子報紙和收發電子郵件,媽媽上商店盡量不用包裝紙而使用自制布袋,妹妹利用舊刊物做手工,哥哥和同學交換圖書閱讀。
針對大量送入家庭的印刷精美的商業廣告,紙張回收公司于“吝嗇周”期間在全國100所中小學組織了一次名為“謝謝,我不要廣告”的繪畫比賽。獲獎作品將被制作成不干膠貼畫,連同孩子們自己的畫作貼在自家大門或郵箱上,以提醒人們減少濫發廣告造成的紙張浪費。
最后我要說: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來保護環境,還我們一片蔚藍的天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