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14日發布“2011年環保裝備產業經濟運行形勢分析及2012年展望”,其中指出,2012年環保裝備產業產值有望增長20%以上,相比2011年1304.59億元的產值,今年有望達到1565.51億元。
該文件預計,今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污泥處置和脫硝四大設備領域將有較大增長空間,PM2.5檢測儀器市場將加速釋放。特別是去年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上,環境保護部與各省及部分央企簽署減排目標責任書所涉及的總計5561個工程減排項目,所帶來的投資機會有望在今后兩年集中釋放,參與其中的各個項目設備提供、工程建設及運營的公司將率先受益。
政策實質利好將在今年顯現
根據工信部對國內779家規模以上環保裝備企業所做的統計,2011年全年國內規模以上環保裝備企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304.59億元,同比增長31.64%。其中固定資產投資、出口交貨值等規模均較上年增長三成左右,779家企業中僅有不到一成企業處于虧損狀態。一系列數字均顯示,國內環保裝備產業在“十二五”開局之年開了個好頭。
上述文件預計,今年國家和社會的資金支持將比2011年有較大增長,在此推動下,水污染治理、脫硝設備、垃圾處置設備、污泥處置設備等細分領域將有較大的增長空間。此外,受PM2.5以及環境約束指標提高的影響,大氣污染領域的環境監測儀器儀表市場將快速增長。
工信部提醒業界,受國家利好政策的影響,為應對“提標”,各企業新技術、新產品將大幅涌現,新產品貢獻率增長值得期待。
去年第七次全國環保大會上,環境保護部與各省及部分央企簽署減排目標責任書涉及總計5561個工程減排項目,所帶來的投資機會有望在今年底釋放,而參與其中的各個項目設備提供、工程建設及運營的公司或將率先受益。
“十二五”6000億產值待觀察
環保“十二五”規劃此前為“十二五”環保產業發展勾勒出3.4萬億元的投資藍圖,但眾多業內人士均指出,就目前來看,環保產業大發展首先將帶動設備領域的投資,其中脫硫脫硝、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三大主板塊將獲實質性發展。工信部不久前出臺的《環保裝備“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脫硫脫硝、城市污水和垃圾處理三大主板塊產值要突破6000億元。
盡管產業前景可期,但工信部亦表示,2011年的環保裝備制造行業的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圍繞著企業的自身建設進行。雖然國家今年以來已有多個支持環保裝備的政策出臺,但落實的資金支持,不論是從國家層面還是社會層面依然不高。
業內專家也提醒,對于環保這樣的政策主導特征明顯的產業來說,開出的產值目標并不等同于真正的市場需求。清華大學水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表示,3.4萬億元環保投資大單中,有多少能轉化為市場需求還存在不確定性。如果沒有形成相應的商業模式,3.4萬億元更多地將停留在政府自己出資階段,產業難以介入。
具體到細分板塊,傅濤認為,目前只有市政污水處理、垃圾發電板塊形成了較清晰的商業模式,其他領域尚未出現。只有當商業模式確定后,產業的市場空間才能拓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