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北京市平原造林計劃首次將濕地修復納入工程范圍。按計劃,年內將建設與恢復1.59萬畝濕地。其中,通州區1.07萬畝藕塘地將被改造為濕地景觀,主體工程將于5月上旬全部完工。
通州區目前存在著大量藕塘地,主要分布在馬駒橋鎮、臺湖鎮和張家灣鎮。藕塘地塊因常年積水浸泡,土壤板結明顯,肥力下降,已不適合繼續栽種蓮藕。通州區以平原造林工程為契機,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退藕還濕。
日前,筆者在姚辛莊村看到,400畝左右的藕塘地大部分已經排出了積水,遠處挖掘機正在對土壤進行深翻,深翻后的土壤將經過晾曬并拌入草炭土等有機物,在進一步減少水分含量并降低鹽堿度后,這片藕塘將被恢復為濕地景觀,進而改造為濕地公園。
據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物保護處工程師黃三祥介紹,濕地恢復后,將根據“宜林則林,宜濕則濕”的原則,外圍主體以森林為主,中間部分為濕地水域,栽植千屈菜、馬藺、菖蒲等濕生植物,從而形成“林中有水,水中有林,林水相依”的景觀效果。
通過地形改造、水域恢復、植被恢復等技術,改造后的濕地將發揮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補充地下水等重要的生態功能,將會成為眾多野生鳥類的棲息地,從而保護生物多樣性。
通過濕地改造、退藕還濕,農民也將得到實惠。姚辛莊村農民劉志遠說:“以前一畝地一年也就掙1000多元錢,現在算上土地流轉金、生態管護費,能拿到2000多元,比過去強多了。平時幫著管管樹,其他時間還可以打工,又是一筆收入。而且變成濕地后,空氣會更好,環境會更美,等于是雙豐收!”
“土地流轉后,農民不僅一年能拿到1500元的土地流轉費,而且還有每平方米4元的管護費,農民也由原來種藕變成了拿補貼的林木管護員,這些收入都旱澇保收。”黃三祥說。
據統計,截至4月18日,本市今年35萬畝平原造林計劃已完成栽植面積21.2萬畝,占總任務的60.59%。通州區累計造林面積4.5萬畝,完成全年任務的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