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北京公交線路上周開始本年度第6次優化

2013-07-30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公交線路上周開始本年度第6次優化 特點:短途、便捷、跑最需要的地方

    公交嬗變:從“馬拉松”到“萬米跑”

    上周五,公交線路開始本年度的第6次優化,7條線路調整。這,只是本市公交變革的一“站”。

    今年以來,本市已經調整了93條公交線路,比往年同期增加了一倍多,創歷年之最。

    仔細梳理,便會發現這樣一些細節:公交車線路的長度開始縮短,原本動輒三四十公里的長線少了,幾公里繞圈跑的短途袖珍線路多了;主干路上一個站臺多條線路扎堆兒的尷尬沒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少小區路上、地鐵站附近添了新站臺。

    短途、便捷、跑最需要的地方,北京公交,正在從“馬拉松”向“萬米跑”轉變。

    減中有加

    剛剛調整的7條公交線路,“減法”依然是重頭戲——437路、661路、633路和642路都涉及到站位撤銷。

    而就在兩個月前,753路被“攔腰一刀”,這條總長度在城區公交線路中名列前茅的線路,從原長49.8公里變成了26.5公里;657路的長度也由43.3公里縮短到28.15公里;993路撤銷了北京西站南廣場、蓮花池、六里橋南和西局站等站點……

    一些動輒四五十公里的“馬拉松”線在縮減,十多公里的短線在增多。“馬拉松的速度一定沒有萬米跑的速度快。”市交通委運輸管理局公交處副處長王昊如此比喻。

    長線變短線,意味著撤銷一批重復線路。對于這一變化,有人滿意,肯定也會有人不樂意。

    公交線路調整之初,曾撤銷了一條7字頭的線路。因為這條線路99%的路程都跟其他線路重疊,而且大部分都是擁堵路段,只有線路起始的幾站串起三四個居民區。線路一撤銷,小區居民不干了,投訴電話直接打到了運輸局:“原來坐兩三站公交,就到了主路上,可以換乘別的公交車,現在這段路只能走著了,每天我得早起二十分鐘!”“年紀大了,就指著這條線路出門呢,你們撤了線,我以后怎么去超市啊!”

    結果,剛撤了兩天的線又恢復了。

    “從此,我們在做減法之前,首先要考慮與居民接駁的問題,尤其是一些‘魚刺’線。”王昊口中所謂的“魚刺”線,指的是接駁主干道的公交線。從公交線覆蓋圖上看,如今類似魚骨的主干道上公交線路不僅已經實現了全覆蓋,而且線路密集;通往小區的“魚刺”線路幾乎都覆蓋,但一些區域只有一兩條線路。“無論怎么變,這些地方也減不得。”

    換句話說,每一次“長調短”的減法,都要達到加法的效果。

    今年3月,斜穿整個北京城區的626路被3條短途線路替代。公交迷張先生馬上發現了變化:“以前,626路在平峰時段,單程也需要兩小時左右。要是趕上堵車,常常是路上一串兒626路頭尾相接,站臺上一堆乘客望眼欲穿。截短了長線,繞小圈,車子周轉起來了,幾乎沒再碰到‘半天不來車,一來來一串’的情況。”

    的確,在一個機動車保有量突破500余萬輛的城市路面上跑“馬拉松”,經常會遇到車都堵在了一側,另一側一輛車都沒有,兩邊乘客都是干著急的情況。“萬米跑”后,靈活小巧的短線就像是道路微循環,車輛周轉能力明顯增強。

    來自市交通委的數據,近3年,公交線路調整靠“減法”一共加出了89條新線路,芍藥居、天通苑、沙河、亦莊等地區周邊350余個小區直接通了公交線。

    袖珍式接駁

    軌道交通已成為上班族公交出行的首選。目前,本市軌道交通成網,運營里程達442公里,車站265座。“馬拉松”變“萬米跑”后,更多的公交資源向社區與地鐵接駁轉移。承擔接駁任務的線路中,“袖珍線”越來越多,3年來已新增36條。今年新增的線路中,大部分都是“袖珍線”。

    說起來,“袖珍線”在公交中得算“小字輩”,誕生不過兩年,如今全部統一成“專”字開頭,“作息”時間也不同于常規線路的“朝五晚十”,而是只在早晚高峰上崗。

    2011年,首條“袖珍線”——“119-125聯運”早晚高峰開始上路,兩輛小巧單機車解決了芍藥居小區居民的出行難題。這條號稱本市最短的袖珍公交線全程僅3.7公里,中途要拐4次右轉彎,跑一圈8站地,每天早晚高峰就20趟,每趟耗時13分鐘。

    上周五的晚高峰,市民張先生在芍藥居車站等這趟線。家住芍藥居的他,一度自封“甕里人”,如今,他已是這趟線路的固定乘客之一。他告訴記者:“小區路不少,但原來公交進不來,只有西邊一個口,芍藥居就是一個‘甕’,沒有這條線時,每天從‘甕’里到地鐵站,只能腿兒著。自從有了這趟‘袖珍線’,出行時間節省了至少10分鐘。”

    因為試點效果好,這條聯運線路成為首批“專”字頭,正式更名為專22路。當年參與開通這條線路的公交人楊斌說:“一條線路多開100米,司機可能就是一腳油兒的事,但是能方便好幾百人出行。”

    今年上半年,本市圍繞著地鐵新線開通及新建道路的通車,又新開通了25條公交線路,解決了定泗路、興海路、東營村、朱房路、梅花莊路、陽光北大街、動物園路等50.3公里新建道路有路無車問題,方便了石門營、橡樹灣等115個小區居民接駁地鐵站。

    在方便乘客接駁地鐵的同時,公交也在通過提速為地鐵“降壓”。

    前年,京通快速路上首次施劃了分時公交專用道,同向八通線地鐵的擁擠度明顯下降。

 公交嬗變:從“馬拉松”到“萬米跑”

    今年,走京通快速路輔路和長安街的728路,由普通公交線路一躍變身為一條高峰大站快車線路。線路設站由之前的46站削減為18站,行駛路線也由之前的走京通快速路輔路改為駛上主路。

    首末站沒變,線路長度也維持原樣,728路單程計劃行車時間卻從120分鐘縮短到了95分鐘,比之前快了25分鐘;平均運營速度也將由原來的不足22公里/小時提高到27.5公里/小時。

    公交變班車

    定制公交班車,這事聽著新鮮吧?最近,商務通勤班車正在網上調研乘客需求。再有一個多月,定制公交平臺將正式上線,乘客可以像網購一樣,定制一條屬于自己的通勤公交線。

    市民黃小姐家住望京地區,在金融街上班。她最近跟鄰居聊天時,總不忘“推銷”這款平臺:“這種車像是班車,比自己開車劃算,還能專人專座,真盼著能快點兒坐上。”公交部門統計,目前報名的人數已經達到5萬人次。

    去年,本市新增了兩款“特殊公交”,其中包括社區通勤快車和軌道通勤快車。首批開通的線路從通州區武夷花園等5個重點社區及地鐵雙橋站、霍營站等7個常規限流站發出,開往12個方向。

    “主要是想吸引更多自駕車通勤出行的市民加入綠色出行的行列。”王昊說,“目前,普通公交早晚高峰的滿載率大約在75%左右,乘坐相對比較舒適。但特殊公交有些可以做到專人專座,其出行成本高于普通線路,但遠遠低于自駕車和打車出行,因此有一定的吸引力。”

    “2002年,本市曾經制定過一次公交線網規劃,如今隨著城市發展、路網建設的完善和軌道新線的開通,市交通委開始升級這一規劃。”王昊透露。

    在京城,一張快速便捷的公交出行網呼之欲出:“快線+普線+支線”依靠著地鐵軌道網絡,延伸到居住區和商業區門口,在路網上相互支持。既有和新施劃的公交專用道將連續成網,在長安街、環線、放射線等主干道路上,一批公交快線將相繼跑起來……

    新聞鏈接

    753路(長線變短線)

    調整前:馬連店-郎辛莊,長49.8公里。

    調整后:馬連店-慧忠里,長26.5公里。

    撤銷:惠新東橋東、育慧里、望和橋、望和橋東、望京橋西、望京橋東、東風橋南、大山莊、朝陽公園東門、朝陽公園橋南、紅領巾橋南、慈云寺橋、四惠橋、百子灣橋、大郊亭橋南、窯洼湖橋、窯洼湖橋東、紫南家園、朝陽區大柳樹、王四營橋東、五方橋西、白鹿司、豆各莊橋、青青家園、郎辛莊站。

    增設:惠新東橋北、小營西路、慧忠路東口、炎黃藝術館站。

    目的:為解決線路過長,提高運營服務質量,方便慧忠里地區市民的出行。

    專60(袖珍線)

    線路:新開高峰線,城鐵上地站-安寧莊東路南口,長3公里。

    城鐵上地站發出,經上地東二路向南,至上地南路向東,經朱房路至毛紡路向北,到安寧莊東路南口。 朱房路西口、清河中街西口、清河中街、毛紡路北口。

    目的:方便橡樹灣小區及沿線居民出行,解決毛紡路、朱房路2.4公里道路有路無車問題,接駁地鐵13號線。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