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預告將精細到街道 嚴重霧霾提前三天預告
“北京市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科學試驗,加強環境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工作,為大氣污染防治提供氣象科學依據。”北京市副市長林克慶在昨天召開的“全市氣象現代化工作會議”上透露。
現狀
預測分辨率明顯落后
林克慶指出,目前首都氣象預報預警核心科技水平難以滿足精細化預報需求,明顯落后于發達國家和先進地區,如區域數值天氣預報模式國外已達到1公里、1小時分辨率,北京目前只有3公里、3小時分辨率;而北京分區縣預警業務則剛起步,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不足。
目前,北京一些區縣如房山、大興、門頭溝等,已經開始展開區縣的天氣預報業務。北京市氣象臺發布天氣預警,也會有如北部山區、南部地區降雨量更大之類的提法,但也只是分區的概念。
一半國家氣象觀測站遭破壞
北京市目前一共有300個左右氣象監測站。林克慶介紹,全市一半以上國家氣象觀測站遭受不同程度破壞,5個臺站因環境破壞被迫遷建;全市僅有的2部天氣雷達因附近新建高樓被阻擋,全市唯一國家基準氣候站因附近的高層建筑嚴重影響探測環境,作用難以發揮。
北京市目前唯一的國家基準氣候站是人們在天氣預報中常常聽到的“南郊觀象臺”。
據了解,所謂的“破壞”主要不是普通意義上的破壞,而是指北京在城市化發展的過程中,興建了大量的高樓大廈,對氣象觀測站周邊的環境造成了“破壞”。而氣象觀測站主要用來測風速、濕度和溫度等數據,如果周圍建了很多高層建筑,對風力和風速造成了影響,而且高樓還會導致雷達出現探測盲區,這樣一來觀測站測得的數據就可能不夠準確,進而影響到對未來天氣情況的研判。
目標
嚴重霧霾將提前3天預告
林克慶表示,到2015年,北京應基本實現監測預報精準化,自動監測達到5分鐘、1公里時空分布,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90%以上,氣溫預報準確率80%以上,局地暴雨、雷電、冰雹預警提前1小時以上發布,沙塵、高溫、霧霾天氣預警提前1天發布,持續嚴重霧霾天氣預警提前3天發布,觀測站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不少于3個,完成多部雷達組網布局。
氣象預報將精細到街道
今后兩年,北京將新增氣象自動觀測站200個以上,人工氣象觀測站全部達到國家基準站標準,新增3部多普勒天氣雷達、5部風廓線雷達,到2015年基本建成覆蓋城鄉的立體式、高密度全天候氣象觀測網;擴充高性能計算能力,到2015年底完成400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建設,加強其對精細化數值預報系統的技術支撐,建立1公里、1小時分辨率的精細化數值預報業務模型,確保氣象預報信息精細到鄉鎮和街道。
預報聯合環保部門
根據《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到2014年,國家、省級氣象部門將與環保部門共享氣溶膠、反應性氣體等觀測資料。
2015年,在大氣污染防治113個重點城市建成氣溶膠質量濃度觀測系統,在華北、華東、華南三個區域地級市以上城市建成氣溶膠質量濃度觀測系統;2015年,推廣城市空氣質量預報試點成果,各省(區、市)氣象局聯合環保部門開展城市空氣質量預報。
據介紹,今年,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實現區域、省、市級重污染天氣預警;到2014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建成重污染天氣預警業務系統。
霧霾天能否形成降雨?
液氮消霧技術尚不成熟
氣象站選址要求苛刻
林克慶表示,北京市將開展人工消減霧霾試驗。記者了解到,一個月前中國氣象局印發《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要求到2015年,全國各地氣象部門形成人工影響天氣改善空氣質量作業能力,在重污染天氣條件下能夠采取可行的氣象干預措施,組織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消減霧霾,改善空氣質量。
據中國氣象局人工影響天氣中心負責人郭學良介紹,人工影響天氣消減霧霾的主要方式是人工增雨和人工消霧。目前人工增雨在我國各地氣象部門已經成為一項業務工作,應用范圍較廣,其對清除霧霾有較好的效果,但前提是必須有降水形成的條件。
據了解,人工增雨此前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加水資源或者對抗干旱,沒有專門針對凈化空氣操作過,到底下多大的雨才能清除霧霾等,都需要經過試驗評估,霧霾天氣一般天氣狀況比較靜穩,空氣流動性差,人工增雨作業的前提條件出現的可能性不太大。
針對沒有人工增雨條件的霧和霾的混合體,只能通過物理辦法來消霧。在北京、四川雙流機場等地,我國做了多年的消霧科研試驗,表明有一定的效果,消除冷霧的效果比消除暖霧更為明顯,不過消霧目前還沒有成為氣象部門的常規業務工作。
郭學良介紹,針對空氣中全是灰霾、沒有霧的天氣,目前還沒有有效辦法來解決。這種情況下大氣干燥、水汽少,目前還沒有有效手段消除空氣中的污染物,需要探索和試驗新技術方法和手段。
郭學良說,人工影響天氣過去主要是用于增加降水、減少冰雹災害等,要在消減霧霾、改善空氣質量方面形成業務能力,作為一項業務工作來發展,還需在管理上、技術上進一步完善。
據了解,我國曾在北京、四川等地做過一些消霧的科研試驗,即用液氮等制冷劑,使霧滴變成冰晶掉落地面。但目前消霧尚未成為氣象部門的常規業務工作,且只能在局地實行,并且時間短暫,效果也不明顯。
北京市氣象局相關人士表示,今后要求新增200個以上自動觀測站。
根據2012年12月1日起施行的《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在國家一般氣象站觀測場周邊800米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內禁止修建高度超過距觀測場距離1/8的建筑物、構筑物;在觀測場周邊200米范圍內禁止設置垃圾場、排污口等干擾源;在觀測場周邊100米范圍內禁止修建鐵路;在觀測場周邊50米范圍內禁止挖筑水塘等;在觀測場周邊30米范圍內禁止修建公路、種植高度超過1米的樹木和作物等。
氣象觀測站的選址、搬遷或者新建,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因為氣象觀測站選址對周邊環境的要求很高,要在全市范圍內分布均勻,站點設置還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必須能夠代表人類1.5米到2米的生存環境高度。周邊一定范圍內不能有遮擋等,因此應該建立一種長遠機制,督促氣象觀測站周邊的規劃和建設與氣象部門溝通后再進行。
2015年氣象監測目標
自動監測達到5分鐘、1公里時空分布,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90%以上,氣溫預報準確率80%以上,觀測站網密度每百平方公里不少于3個,完成多部雷達組網布局。
氣象自動觀測站
新增200個以上,人工氣象觀測站全部達到國家基準站標準
局地暴雨、雷電、冰雹預警
提前1小時以上發布
沙塵、高溫、霧霾天氣預警
提前1天發布
持續嚴重霧霾天氣預警
提前3天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