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職能、簡政放權,被作為本屆政府開門第一件大事。從一批批行政審批事項取消下放到公布“權力清單”,政府的自我改革穩步推進。然而,“頭轉,身子也要轉”,改革既需要頂層設計的決心與魄力,更需要層層落實的執行力。
當前,不少地方政府“不愿放權”“害怕曬權”的“管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導致“越位”“錯位”現象時有發生。一些習慣“批字”“蓋章”的干部甚至出現了“不審批不知道干啥”的不適應癥,造成簡政放權堵在“最后一公里”。
從國務院督查組近期的督查情況也能看到,一些地方在簡政放權的過程中通過玩“數字游戲”來“稀釋”簡政放權的含金量,或者用不同方式搞“明放暗不放”等現 象依然存在。此外,還有的地方存在“取消了,卻未必能管得住;下放了,卻不一定接得穩”的現象。這些都說明,簡政放權改革必須狠抓落實。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簡政放權為核心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效果正在顯現。去年全國新注冊企業增長27.6%,民間投資比重上升到63%。這表明,權力的“減 法”正在換來市場和社會活力的“加法”甚至“乘法”效應。下一步,基層應當進一步加大簡政放權的執行力,決不能讓執行力層層遞減造成改革紅利被截留。
打通簡政放權“最后一公里”,考驗著各級政府部門深化改革的決心。人們期待中央精神能夠被不搞變通、不打折扣地嚴格執行,期待“曬權”“清權”落實到每一個服務窗口,讓服務型政府的陽光盡快普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