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一家多個老人如何照看——重陽節里的養老話題

2014-10-02  來源: 新華網
[字體: ]

 在北京工作多年的傅先生一度將年邁的父親和岳母從外地接來一起生活,后來又將他們送到郊區的一家養老院。如今像傅先生這樣一家有兩個甚至更多老人需要照看的家庭越來越多。

  九九重陽敬老日,如何養老受關注。據全國老齡辦發布的消息,我國目前正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平均每年新增596萬老年人口。居家養老還是社會養老,是許多家庭正在討論的話題。

  老年人不斷增多,中年人負擔加重

  上海是中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的城市,截至2013年底,60歲及以上老人已占戶籍人口總數27.1%,2015年,這一比重將達30%。

  家住上海市普陀區桃浦鎮蓮花公寓的黃兆華,現年57歲,不寬敞的房子里住著父親、母親、哥哥三名癱瘓老人,照料的重擔都落在黃兆華和妻子身上。

  黃兆華告訴記者,他父母大約兩個月就要住院一次,花費約一萬元,其中需自己負擔8000元左右。雖然父母退休金和家庭收入目前尚可承受,但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另一種普遍的現象是,“80后”陸續步入而立之年,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層中,面臨著“養老”又“養兒”的雙重壓力。“孩子剛送進小學,而 我媽身體不好,沒辦法幫我照看小孩。”屬于“80后”的上海白領金霞時常苦惱,小兩口都是獨生子,如果算上雙方父母和爺爺輩,共有6位老人,她擔心自己的 精力和體力將難以承受。

  金霞的父親為應對家庭或將出現的養老難題,早早開始了準備:成為一名社區養老志愿者,和一名高齡老人結對,把志愿服務時間“儲存”下來,以便將來自己年邁時,也有低齡一點的老人來照顧他,以減輕子女的負擔。

  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文軍表示,家庭養老功能弱化、機構養老床位緊張、養老服務人員不足以及專業化程度偏低,是我國許多城市普遍面臨的養老難題。

  政府企業聯合: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如何應對迅速增加的養老服務需求?各地在探索中逐步構建了政府主導、社會化和市場化機制相結合的養老事業發展模式,其核心在于打造“沒有圍墻的養老院”。

  86歲高齡的天津老人印邦炎享受著居家養老的自在生活。他告訴記者,每早8點,保姆李玲都會買好菜準時來到家中,根據老兩口的口味做好三餐,然后把家里打掃一番。但李玲并非自己雇來,而是天津市河東區的“虛擬養老院”介紹來的,李玲還同時為多位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據了解,該“虛擬養老院”由易盟集團和河東區民政局合作成立。公司設有呼叫中心,簽約老人可直接聯系為其提供物業維修、人文關懷、娛樂學民、應急救助等居家服務。該“虛擬養老院”還逐步開設了“連鎖店”,將養老服務延伸到天津各個區縣。

  在上海,徐匯區民政局自2011年起購買上海友康科技信息有限公司的服務,每年斥資約500多萬元,建立“平安保徐匯區為老服務基地”,開通“久久關愛熱線”,為全區老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

  “熱線”一頭整合著社會各類服務供應商資源,一頭連接著老人的實時養老需求,基本實現了服務的“私人定制”。針對高齡、獨居老人,“久久關愛” 項目還增設了主動關愛與緊急救助兩項。呼叫中心每天主動致電老人溝通情況,若遇連續無人接聽或緊急情況,平臺將迅速啟動救助程序。

  上海民政局副局長周靜波介紹,2013年以來,上海普陀、虹口、楊浦等區均引入了類似的智能居家養老服務信息平臺。老人選擇的養老服務、費用、對服務的評價等全部在“云端”自動記錄,一些系統還能通過手機APP終端實時告知老人家屬。

  上海今年上半年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要求基本養老服務供給向政府直接提供與政府購買服務并舉轉變,并鼓勵和支持企業和社會組織提供方便可及、價格合理的各類養老服務和產品。

  調動社會力量,化解養老難題

  記者了解到,自國務院去年9月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以來,全國許多城市加快引入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投資,進一步增加養老服務人員培訓和設施建設。

  上海“新滬商”社區助老義工隊,由企業一年投入百萬元給社會組織,在滬上多個社區招收年齡70歲以下的“小老人”,與社區“老老人”結對進行義工服務,實現“以老助老”。

  以浦東濰坊新村街道為例,242人的“新滬商”義工隊至今已結對1200多名高齡老人,提供探望、聊天、疾病照料、陪護就醫等服務,成功預防了8起老人意外事故。

  今年以來,上海部分養老院、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逐步由政府交給社會組織運營,并鼓勵競爭以提高養老服務水平。通過公益招投標,該市濰坊新村街道的7個日間照料中心由4家專業社會組織運營,使養老服務質量進一步提升。

  在天津,依靠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一些養老機構將服務延伸到社區。如和平區勁松護養院推出“2+X”服務模式,“2”指1個公益組織(中國 寸草心敬老志愿者聯盟)和1個養老機構(勁松護養院),“X”指以醫療保健、心理關愛、老年人配餐等進入社區的服務項目。這種模式既可發揮養老機構的專業 優勢,又可廣泛吸納社區志愿者。

  專家分析,迅速增加的養老服務需求,讓“夕陽紅”事業迎來了朝陽。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事業,是政府在“保基本、兜底線”之外應擔的責任。

  據了解,上海、天津等城市正在研究制定政府購買養老服務的定價、評估機制等,完善養老機構在土地、稅費、融資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充分發揮社會力量,進一步加快發展養老事業。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