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未變的醫療服務價格今年將進行調整。市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鐘東波昨天透露,今年將通過9項措施建立分級醫療模式,其中包括調整醫療服務價 格,通過價格調整讓大醫院更多負責疑難重癥。此外新農合將推行基層首診制,如果患者直接去大醫院首診將不予報銷或降低報銷比例(急救等特殊情況除外)。
價格調整:
醫療服務價格有升有降
醫療服務價格調整不意味著普遍漲價,價格有升有降,升的主要是明顯虧損的醫療服務技術價格,降的主要是大型檢查以及耗材等的價格。
據記者了解,目前護理費、手術費等很多醫療服務價格嚴重背離勞動價值。例如護理費,目前北京一級護理一天的價格只有9元,二級護理7元,三級護理5元。
鐘東波表示,衛計委去年已經完成所有醫療服務項目清理工作,并且開展標準測算。醫療服務價格的改革不是普遍漲,而是價格的內部調整,通過總量控制,結構調整,起到改變醫療行為、改變資源配置的目的。
價格調整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理順各級醫療機構的價格關系,使大醫院看常見病、多發病不合算,引導大醫院將更多力量放在治療疑難重癥上。
報銷調節:
新農合非基層轉診報銷低
鐘東波介紹,將從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大醫院和經濟政策三方面入手,采取九項措施推進分級醫療。
新農合將借鑒其他地區經驗,探索實行新農合當地一級醫療機構首診制,除規定的特殊情況外,參合人員未經轉診,自行到大醫院或常住縣(區)域外醫療機構就診的,其就診報銷比例將降低或者不予報銷。目前,具體實施方案正在制定中。
在實行基層首診的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也須為患者做好轉診的聯系服務工作,幫助有需要的患者順暢轉診到大醫院。
號源調控:
大醫院為基層留三成號源
如果說新農合首診是在農村地區建立分級醫療模式,那么醫聯體的作用就是在城區引導患者常見病在基層就醫。
截至2014年12月底,各區縣根據轄區居民分布和醫療機構布局,共成立了區域醫聯體30個,包括30家核心醫院,296家合作醫療機構。朝陽、海淀兩區分別建立了4個和5個醫聯體,率先實現醫聯體轄區內居民全覆蓋。今年,本市將推進醫聯體對全市居民的覆蓋。
本市要求大醫院對基層醫療機構轉診病人優先、敞開供應號源,至少30%的號源用于滿足社區衛生機構及下級醫院轉診所需,讓基層有需要的病人能充分享受大醫院的轉診服務。
此外,本市還要完善醫院評價體系,將醫聯體發展情況特別是推進分級醫療情況作為醫院重要的評價指標,并將財政補助與評價結果掛鉤。
基層用藥:
繼續擴大社區用藥范圍
居民患病不愿意在社區就診的原因除嫌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水平不高外,還因為社區藥品種類不全。今年本市將繼續擴大社區用藥范圍,進一步縮小社區與大醫院用藥范圍的差距,使基層服務功能在藥品上得到保障,盡可能減少患者因為社區缺藥不得不到大醫院看病的情況。
此外,本市將完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激勵機制,提高基層衛生人員擴大服務、改善服務質量的積極性,同時更大力度地向非公的基層衛生機構采購服務。
相關新聞
去年醫療總人次增長超6%
市衛生計生委昨天公布了去年醫療總體數據,2014年,全市醫療機構(含駐京部隊醫院)診療人次約23251萬人次,出院人數約322萬人次,較2013年分別增長6.3%和10.4%。
2014年,醫療衛生資源也有增加。去年年末,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數達10264家,較2013年增加123家。全市衛生技術人員24.6萬人, 較2013年增加1.6萬人,增長6.9%。全市醫療機構實有床位總數達127827張,較2013年增加5073張,增長4.1%。
去年,為緩解大醫院看病難,推動首都醫療資源均衡發展,衛生部門引導中心城區三級醫院通過舉辦分院,逐步實現中心城區優質醫療資源向新區和郊區等薄弱地區轉移疏解。同時,核定新一批3家區域醫療中心為三級醫院,包括良鄉醫院、海淀醫院和垂楊柳醫院,提升其服務能力。
隨著本市老齡化加劇,對康復和護理的需求與日俱增,截至2014年10月,本市共開設康復醫院、護理院和療養院17家,其他開設了康復醫學科的 醫療機構139家,開放床位2314張。2013年以來新批準設置6家社會辦康復醫院,共960張床。去年確定東城區、西城區4家養老機構為首批醫養結合 試點單位,目前試點單位已建立了就近醫療機構對口合作的工作機制,并完成了與999等院前急救機構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