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河開,今年的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即將啟動。汛期來臨前,又將有72條、500公里的河道告別臟亂、淤塞,成為水清岸綠、暢流無阻的生態河道。截 至去年底,本市已有780公里中小河道完成生態疏浚,明年汛期之前,全市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任務將全面完成。
日前,記者來到房山大石河畔,緩緩流淌的大石河清澈見底,河邊的砂石坑經過防滲處理后灌入再生水,成了幾片小小的湖泊,閃著碎金般的粼粼波 光。河中有曲折的木橋穿水而過,兩岸新植了柳樹、油松,6個口袋公園分布在沿岸。而就在一年之前,河道里還布滿著砂石坑,揚塵嚴重。
2012年底,市水務局梳理出了需治理的1460公里河道,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生態疏浚。“不少中小河道斷面狹窄、淤積,充斥著污水、垃圾 甚至是違法建筑。比如治理之前的小清河,又臟又臭,一到汛期就容易出現淤塞。”北京市中小河道治理辦公室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治理措施主要是堤壩加固、岸坡 整治和清障清淤,改善河道行洪能力。山水林田路是一個整體,雖然每條河的治理措施不盡相同,但都會考慮到與綠化造林、水源涵養、截污治污相結合。“治理之 后,河流恢復了生態清潔,行洪安全也有了保證。”按照規劃,中小河道的防洪標準至少要達到十年一遇,中心城、新城范圍內的河道防洪標準要達到20年一遇。 這兩年的汛期,經過治理的中小河道沒有再出現滯洪的問題。
治得好,也得護得住。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疏浚的河段將建立實名檔案,“每個河段的管理單位、養護標準和資金、管理責任人等信息都會詳細記錄在檔案里。”為了維護水清岸綠的美景,水務部門加強了河道保潔、垃圾清運,增加了巡查的頻率。
有“水上森林”美稱的東郊森林公園,上千畝綠植、花卉和人工湖相映成趣。經過中小流域治理后,東郊森林公園與小中河、溫榆河相連。河流為公 園輸送景觀用水,讓公園的人工湖參與到了城北水網的大循環中。汛期來臨時,森林公園也可以作為蓄滯洪區,容納近1000萬立方米洪水,保證了首都機場和通 州地區的防洪安全。
中小河道治理辦公室的負責人介紹,目前,中小河道治理任務已經完成過半,建設了30公里截污管線、49座橋梁和72座涵,新建的140多公 頃綠化護坡也給河岸穿上了“新衣裳”。今春,500公里河道治理又將啟動,明年汛期之前,全市1460公里中小河道治理任務將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