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草莓乙草胺殘留超標”后被權威檢測結果和業內專家否定,但由于之前“草莓殘留乙草胺超標致癌”的報道流傳甚廣,已經迅速導致多個草莓主產區草莓滯銷,價格大幅下降,種植戶和經營戶損失嚴重。
多個主產區銷售迅速走冷,價格跌大半
遼寧東港市農經局局長劉作仁介紹,東港全市種植草莓16.8萬畝,是全國種植草莓面積最大的縣;全市20萬人從事草莓相關行業,是名副其實的 “全國草莓第一縣”。5月4日下午,記者來到東港市椅圈鎮李家店村的“聯勝草莓合作社”,看到僅有四五人正在分揀包裝收購來的草莓。而4月26日,還有十 幾個人干活。
合作社理事長王曉東告訴記者,該合作社草莓直供沈陽一家大型連鎖超市,“4月26日之前,一天供貨六七千斤,現在也就供應兩千來斤,不到 1/3。中間剛曝出乙草胺風波時,還讓我們停了三天供應。按照原來協議,‘五一’期間每天應該供應1.5萬斤左右,這個‘五一’基本停止了。”
銷量的急劇下降,帶來價格的大幅走低。4月26日之前,這個合作社收購的大棚“九九草莓”(一個品種),價格一直穩定在7.5—8元之間,乙草胺風波后,經過一些網站渲染,收購價直接掉到了2元錢一斤,現在才恢復到3元至3.5元。
據統計,目前東港每天草莓產量1800噸。東港市農經局對90個定點草莓種植戶的調查顯示,4月25日—26日,正常的市場批發價為每公斤14元,而受報道影響,平均批發價格驟然下降為每公斤4—6元。草莓種植戶遭受巨額損失。
經銷戶也損失嚴重。王曉東介紹,超市進不去的三天,只好拉到批發市場;有七八千斤草莓賣不掉,保鮮期又非常短,只好倒掉。
遼陽市、遼中縣等遼寧草莓主產區,原本紅火的草莓銷售也迅速走冷,價格不到原來1/3。劉作仁說,“草莓乙草胺殘留超標致癌”報道出來后,各地 對草莓的恐慌迅速傳導到主產區。4月27日以后連續幾天,北京、哈爾濱、深圳等傳統的大市場、大超市紛紛停止購買草莓。這幾天市場重新允許進入,價格才有 所反彈。
消費者恐慌難消,當季草莓爛在地里恐致后期損失
“我們種草莓從沒有用過除草劑,怎么可能含乙草胺致癌呢?”東港市龍王廟村一蔣姓村民說。
農戶無奈的另一面,是消費者止不住的恐慌。盡管多地表示未檢出乙草胺,眾多消費者卻紛紛堅持“哪怕沒有致癌農殘也不會買了”。
山東省煙臺市綠食草莓研究所所長劉景亮告訴記者,當地此時正是產量最大的盛果期,80%的草莓都是成熟果,如果不能及時采摘,第二天就會爛掉,還可 能引發灰霉病,殃及其他草莓。現在,受負面新聞影響,粗略估計已有1/3的草莓爛在地里。“今年煙臺產區的草莓種植戶幾乎必虧無疑。”劉景亮說。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多個草莓產區。四川省雙流縣是全國最大的冬草莓基地,該縣農村發展局辦事員、中國草莓協會常務理事干大木告訴記者,受報道影 響,當地觀光采摘草莓的客戶這幾天減少了2/3以上,以前采摘價是一斤30—40元,現在跌到一二十元。草莓已開始爛在地里,預計后期總損失在每畝300 斤左右。
業內人士認為草莓種植監管較嚴,不存在“賣的不吃,吃的不賣”
中國園藝學會草莓分會理事長張運濤博士認為,總體上看,草莓的安全生產已經建立起相應的監管體系。
遼寧東港市草莓研究所副所長姜兆彤說,每年市政府都會在春秋兩季重點組織科技人員開展科普培訓。他們有專門的草莓農藥售賣柜臺,草莓農戶購買病 蟲防治藥劑需要登記,執法大隊也經常進行抽檢;草莓還建有可追溯系統。很多人說農民對農產品都是“賣的不吃,吃的不賣”,但東港草莓農戶都是在地里摘了草 莓直接吃。
干大木也覺得雙流當地對草莓生產的監管嚴格:植保站會對農藥使用進行技術指導;執法大隊對農藥購進售出進行臺賬檢查;種植業主需簽署安全生產責任書,并有田間檔案記錄;此外還有質量檢測部門的定期檢查等。
安徽省長豐縣草莓協會會長夏世祥說,每年他們都會對種植戶進行3—5次安全化生產培訓,對草莓也形成了縣級有農產品安全監測站、鄉鎮有監測室、生產基地有監測點的“三級監測網絡”。
采訪中,草莓種植戶和基層農業管理部門負責人紛紛建議,主流媒體應該加大對各地檢測的草莓質量結果的報道力度,一些前期進行報道的媒體應該積極 澄清解釋,挽回公眾誤解。“現在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特別關心,媒體在報道相關負面事件時,一定要有充分的證據,不能一竿子打倒一片,更不能輕率地播出,這太 傷害農民的心了。”張運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