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豆類唱主角——聯合國宣布2016年為“國際豆類年” 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10日在意大利首都羅馬親手把蠶豆栽種到花盆中,為以“提供豐富營養,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口號的“2016國際豆類年”預熱。 從地中海的胡姆斯豆醬,到傳統的英式早餐烤豆,再到印度豆菜,在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中都有豆類的身影。小小的豆子為何會進入人們的視野,通過聯合國大會決議成為國際年主角的呢? 消除饑餓:核心力量 在糧農組織的定義中,豆類指僅作為干燥種子而收獲的豆科作物,如蕓豆、菜豆、棉豆、蠶豆、鷹嘴豆、豇豆、黑眼豆和木豆等等,不包括被分類為蔬菜的青收作物(如豌豆、青豆),以及用來榨油(如大豆和花生)和專門用于播種目的的豆科作物(如三葉草和紫花苜蓿種子)。 “豆類是確保眾多人口糧食安全的重要農作物。特別是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等發展中國家,豆類是傳統飲食的一部分,也是小規模農業種植的主要作物,”格拉齊亞諾說。 豆類富含多種營養素和大量蛋白質,在那些因物資匱乏無法獲得肉奶制品的地區,價格低廉的豆類蛋白質是人們營養的理想來源。因此,豆類不僅是世界許多貧困地區改善飲食的主要食物,同時也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糧食援助戰略中的“食品籃”中占有一席之地。 擺脫貧困:重要支柱 對于農民來說,豆類是重要的作物,因為它們既可以用來出售,也可以作為家庭的主要食物。數據顯示,豆類價格通常高于谷類價格兩到三倍,因此無論選擇食用或出售,農民都可維持家庭的糧食安全并確保經濟的穩定。 在不斷變化的氣候條件下,豆類因其遺傳多樣性,能夠保證農民有機會選擇新的品種進行農業生產維持生計。與此同時,在發展中國家,許多家庭特別是婦女從事與豆類相關的生產和加工,促進全球豆類消費還有助于增加收入,幫助他們擺脫貧困。 不僅如此,豆類還可以降低全球糧食系統對小麥、玉米、大米等幾種主要糧食作物的過度依賴所帶來的風險,創造新的投資機會。 人類健康:不可或缺 “數百年來,豆類一直是人類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格拉齊亞諾說,“然而,其營養價值卻未能得到普遍認識,甚至經常被低估。” 豆類雖小,但其所富含的蛋白質分別是小麥和大米蛋白質含量的兩倍和三倍,還富含微量元素、氨基酸和B族維生素。豆類的脂肪含量低,但富含營 養和可溶性纖維,被認為是控制膽固醇和維護消化系統健康的極佳食物,其所含的大量鐵和鋅能夠有效防治婦女和兒童貧血癥。豆類不含麩質,因此也適合于乳糜瀉 患者食用。 此外,豆類還是健康飲食中的主要成分,有助于應對肥胖癥和防治糖尿病、冠心病和癌癥等慢性疾病。 生態環境:有益助手 專家表示,豆類作物的非食用部分可以用作動物飼料和農業肥料。它含氮量高,不僅能夠改善動物的健康狀況、促進其生長,還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農作物產量,消除農作物對化肥的依賴,從而減少合成飼料、肥料的消耗,間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 通過改善土壤總體健康狀況,豆類為各種微生物營造了適宜的環境,可以有力地促進地下生物多樣性。同時,將豆類與其他作物間作或輪作,可減少土壤侵蝕、幫助防治病蟲害。 值得一提的是,豆類還是一種節水的蛋白質來源。與其他蛋白質來源相比,豆類消耗的水僅為其他蛋白質來源的十分之一至二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