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文:藥品電子監管暫停

2016-02-23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前一陣鬧得沸沸揚揚的藥品電子監管碼風波有了階段性結果。上周末,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公告,暫停執行藥品電子監管的有關規 定;同時就《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修訂草案)》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將藥品電子監管系統的表述修改為藥品追溯系統,取消強制執行電子監管碼掃碼和數據上 傳的要求。

    從草案的修訂說明來看,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取消強制執行電子監管碼掃碼和數據上傳的要求,刪除“對實施電子監管的藥品,企業應當 按規定進行藥品電子監管碼掃碼,并及時將數據上傳至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系統平臺”,以及“對實施電子監管的藥品,在售出時,應當進行掃碼和數據上傳”。

    同時,規范中新增了“藥品經營企業應按照國家有關要求建立藥品追溯制度,實現藥品來源可查、去向可追、責任可究”。

    小條碼引大風波

    從藥店買回來的藥,盒子上面有兩個碼,一個是商品條碼,另一個就是“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碼”,后者這小小的條碼卻引起了一場大風波。

    根據國家食藥監總局之前的規定,2016年起所有藥品經營企業都應當進行藥品電子監管碼掃碼,并及時將數據上傳至中國藥品電子 監管網系統平臺。湖南養天和大藥房多家門店拒絕將藥品掃碼上傳,而被責令停止營業,取消經營資格,今年1月25日,養天和將國家食藥監總局告上法庭。

    最終養天和的起訴因訴訟請求不在法院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內,被不予立案。不過從結果來看,藥品零售業“叫停藥品電子監管碼”的訴求一定程度上還是達成了。

    電子監管推行8年惹爭議

    2008年4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宣布建立全國藥品監督管理網絡,今年1月1日起,電子監管藥品種類從特殊藥品、基礎 藥品擴展至所有藥品,監管范圍從生產企業擴展至藥品零售企業,且凡是未達到新修訂的藥品GSP標準的藥品經營企業,一律停止藥品經營活動,由此引發藥品零 售行業的不滿。

    藥品企業表示,藥品電子監管碼的推行讓規范企業經營管理成本大幅上升,而不規范的企業未必按照監管要求推行藥品電子監管碼,違規行為也不會被檢測到,造成“劣幣驅逐良幣”。

    “接受藥品電子監管碼后,需要購買掃碼槍和密匙,并投入高昂的后續維護費用。養天和擁有540余家門店,首期投入就要1200萬元,門店越多投入費用越高。”養天和董事長李能表示。

    為此,老百姓、一心堂、益豐藥房三家藥品零售連鎖公司聯合發布聲明,稱支持藥品監管電子化、互聯化,但反對實行現行的“不合理、不合法、不公平”的電子監管碼。

    食藥監總局曾表示,電子監管碼相當于給藥品一個合格的身份證,通過上傳監管碼信息,可以掌握藥品從出廠到物流運輸、進庫出庫再到零售給消費者的整個流通過程。

    阿里健康疑將“出局”

    在這場電子碼風波中,獨家運營藥品電子監管網經營業務的阿里健康成了眾矢之的。藥品零售企業認為,阿里健康一方面可以經營網上售藥,一方面運營著全國醫藥生產、流通及用戶購買等數據,可謂是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根本無法保證市場的公平競爭和信息安全。

    阿里健康此前回應稱,藥品電子監管碼的所有權和管理權一直歸政府所有,阿里健康旗下的中信21世紀提供的僅僅是技術、運維服務。

    記者從業內人士處了解到,阿里健康已在和食藥監總局討論監管碼交接的事項。對此,記者也致電阿里健康相關負責人,對方表示,已看到食藥監總局的公告,但尚未接到國家食藥監總局要求停止提供監管網技術運維服務的通知。

    看似是個“香餑餑”,但藥品電子監管業務實際上卻是阿里健康一個不小的“包袱”。阿里健康最新財報顯示,2015年4月至9月 的半個財年內,公司主要業務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收入同比增長14.61%至2137.1萬港元,但凈虧損達1.25億港元,入不敷出現象嚴重。與此同時阿 里健康也因此備受醫藥行業爭議。

    “有相應數據存儲能力的大型互聯網公司都是有醫藥業務的,也就是說,市場上沒有完全獨立的第三方。如果監管碼就此完全取消,藥品安全監管是否會受到影響,藥品生產企業的投入成本如何彌補,都將是問題。”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表示。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