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大多數外來務工人員外出打工,都希望子女能夠接受良好教育。”3月6日,廣東代表團全體會議上,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國威電子有限公司車間副主任易鳳嬌的發言,表達出外來務工人員的心聲。而這正是城鎮化與教育現代化推進過程中不容忽視的關鍵環節。
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0歲~17歲隨遷子女為3581萬人,其中,義務教育階段為1472萬人。另據調查顯示,隨遷子女中已有近 20%在流入地城市出生——這些龐大的數字,不僅給城市教育的承載能力帶來諸多挑戰,也考驗著中國教育的擔當與智慧。隨遷子女異地就學究竟難在哪兒?應該 如何破題?這成為不少代表委員熱議的民生話題。
“錢隨人走”打破資金困擾
前不久,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決定從2016年起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打破原先農村、城市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分別設計的模式,實現相關教育經費隨學生流動可攜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鐘秉林欣喜地看到備受困擾的資金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決。他介紹:“按照目前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隨遷 子女只有在戶籍所在地才能享受財政承擔的義務教育經費,一旦流動到城市就享受不到,這就造成了人的流動與義務教育財政經費的凝滯。對于流入地來說,接受隨 遷子女越多,承擔的教育投入也越多。這使得教育資源在流出地的結構性浪費和流入地結構性緊張并存。”
作為人口輸入大省,廣東省目前非戶籍義務教育學段學生就有430萬人,加上學前教育超過600萬人,且80%都集中在深圳、廣州等珠三角城市。 “異地就學給當地政府帶來了相當大的財政壓力。”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羅偉其認為:“新出臺的‘錢隨人走’政策正好緩解了當地壓力,為異地就學 的推進提供了可靠支持。”
學位、師資短缺等問題仍待破解
教育經費問題得以解決,想讓隨遷子女真正和城里孩子享受到一樣質量的教育,還要邁過哪些坎?
最大的難點在于公辦學位的不足。羅偉其代表認為,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隨遷子女的流入每年都是成萬人增加。現在的問題是,錢有了,可根本來不 及建學校、蓋教學樓。2015年,深圳市拿出了一半的公辦學位來解決隨遷子女異地就學問題,卻只能滿足23%的隨遷子女享受公辦教育的需求。他坦 言,“50%和23%,差距實在不小”。
此外,教師編制成為解決異地就學需求的關鍵。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宋永忠針對師資短缺的情況發問道:“公辦教師編制數難以增加, 可學生越來越多,學校該怎么辦?”例如,蘇南某公辦學校共有教師124人,其中有正式編制的教師只有44人。為了確保完成正常的教學任務,不得不將一些擁 有教師資格證的師范畢業生作為臨時聘用人員承擔教學工作。宋永忠委員坦言,他們工資待遇低,工作不安心,由此造成教師隊伍不穩定、正常教育活動受到影響、 教學質量難以保證。
用民辦學位和“流動編制”補短板
一邊是稀缺的學位、師資,一邊是日益增長的隨遷子女群體就學需求,異地就學如何才能真正破冰?
鐘秉林委員建議,要從頂層設計上把好“規劃關”,應把異地就學這一問題納入地方教育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根據適齡兒童的人口分布等規劃好城鎮教 育事業規模。同時,地方政府必須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新建學校、增加師資。此外,還可以推行將流入地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師編制納入全國的統籌考慮。
結合流入地普遍狀況,羅偉其代表認為,可用民辦教育的發展補齊短板:“適當拓展公辦學?臻g;由政府購買部分學位;把民辦學校水平提高,讓家長覺得上民辦校也是一個選擇,而不是被迫的無奈。”
宋永忠委員則建議實施“流動編制”教師聘用改革:“在現有公辦學校編制約束政策不變的前提下,支持流入地區政府和教育部門根據辦學需要,招聘高 質量的基礎教育師資作為‘流動編制’教師,與公辦教師享受同工同酬和福利保障。當公辦學校教師缺編時,優先安排‘流動編制’教師進編;當教師數量過剩時, 這部分教師則進入‘地方師資儲備庫’,接受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崗位的調配統籌,滿足師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