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中國探索多措并舉提高人均壽命

2016-03-09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家住上海徐匯區的袁老伯78歲了,自從2005年患上腦梗后,他只有半身能活動,加上多年的高血壓、糖尿病,生活質量被疾病拖垮了。

  在他沮喪之時,上海市徐匯區斜士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朱蘭醫生,與袁老伯簽約成為了他的“家庭醫生”,上門提供健康保障服務,讓他對生活重燃信心。

  中國正在積極幫助袁老伯這樣的慢性病患者提高生活質量。正在北京召開的全國兩會上,中國發出信號,要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霍勇指出,心血管疾病已成為中國第一位死因,占總死亡的比例超過40%。其中高血壓、糖尿病等是導致 心血管病攀升的主因。另一方面,在人口增速放緩、老齡化日益迫近的新形勢下,保證人口健康是中國延續人口紅利期、提升經濟社會建設質量的“剛需”。

  中國正在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探索辦法,“頂層設計”和“基層推進”相輔相成。

  目前,中國已經實現醫療保障網覆蓋超過95%人口。今后將在此方面有更多作為,比如,今年要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政府加大投入,讓更多大病患者 減輕負擔;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財政補助由每人每年380元提高到420元。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加快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

  2016年,中國將在70%左右的地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分級診療是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讓一部分常見病、慢性病的診療分流在基層醫院,提高優質稀缺醫療資源的配置效率。

  基層正積極推進。在山西省清徐縣,分級診療制度的落實,讓長年受腦缺血折磨的吳村農民譚瑞成在縣醫院“踏踏實實看好了病”。以往,盡管新農合可 以報銷55%,到大城市住院的治療費用仍然讓譚瑞成“負擔不小”,現在,縣醫院的醫療水平上去了,他的治病費用從超過4000元降到了2490元,報銷后 個人只出500多元。

  上海市開展“家庭醫生”試點,截至2014年底已有24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推行了家庭醫生制度工作,3816名醫生參與家庭服務。

  在江蘇省大豐市,一年一簽的“醫療服務包”讓鄉村醫生對村民的服務完善起來。根據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村民可選擇100元上下、不同檔次的“服務包”,不僅每月可在村衛生室接受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檢查,還有醫生定期回訪。

  專家認為,“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有兩個難點。“一是重‘醫’輕‘防’的思路需要轉變;二是慢性疾病需要得到有效治理。”國家衛計委科學技術研究所所長馬旭說。

  中醫被認為是破解這兩個難點的好選擇。2000多年前,《黃帝內經》就提出“上醫治未病”。中醫講究根據天干、地支的運行規律,指導人的作息、飲食和鍛煉,達到“修身養心”。

  與“十一五”末相比,中國中醫醫院增加500所。2014年,中醫醫院總診療人次5.3億人次。與“十一五”末相比,門診次均費用、住院人均費用分別比綜合性醫院低12%和24%。

  13億人的健康,決定著中國的未來。“健康中國一定是預防為主、關口前移,有大量的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做好健康管理、健康維護,并把健康知識教給群眾。”國家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斌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