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明明站在面前,但還要開證明證明健在;明明是本人,但還要開證明證明“我就是我”……很快,這種令人哭笑不得的“奇葩證明”將被取消。昨天,北京市公布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工作方案,今后,凡是應由行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核實的事項,群眾不必再提供證明。
“奇葩證明”不僅令普通人深感麻煩,派出所、街道居委會也不堪重負。近來,不少地方派出所的民警在網上吐槽自己每天需要給普通居民開具各種“奇葩證明”,比如“活生生的人在你們面前,還要派出所開具健在證明”等等。
“開證明”也漸成社區居委會的“主業”,證明“你就是你”“你還活著”“老兩口就是老兩口”等“奇葩證明”不在少數。市政府審改辦有關負責人介紹,社區居委會日常開具的各類證明約有240余個,其中屬于黨政機關要求出具的證明共120余個,另外一半都是企業、機構等其他組織要求的。“這也反映了社會誠信體系、多元共治的社會治理體系還不健全,相信‘眼見為實’,規避自身風險。”
據介紹,市政府審改辦前期做過一次調查摸底,由市級黨政機關核發的各類證件、證明、執照共650余個,其中約70%與行政審批事項相對應。“辦證多、辦事難,究其原因還是與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直接相關,該管的沒有管住、管好,該放的沒有放開、放到位,不該管的仍然管得過多。”市政府審改辦有關負責人介紹,一些政府部門不同程度地存在“管控”思維,習慣通過增加環節或增設條件來管理、規避風險,甚至轉嫁責任。再加上管理方式落后,政府內部存在“信息孤島”現象,很多可以通過內部信息共享、資源互通來解決的問題,卻需群眾提供證明。
昨天,本市公布《北京市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工作方案》,其中明確,為方便群眾辦事,將制定實施清理規范各類證件、執照及證明的工作方案,進一步精簡證明事項,凡屬于行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理事項或應由行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調查核實的事項,不得要求申請人提供證明材料。對于功能相似相近的證件、執照和證明,原則上要予以優化整合;對于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基層管理更為方便有效的證件、執照和證明,原則上要下放基層管理。
本市還將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建設“證照庫”“法人一證通”,促進部門間信息共享,減少重復報送和“循環證明”。辦事部門可通過與其他部門信息共享方式獲取相關信息的,不得要求申請人提供證明材料;其他部門辦理的相關證件、文件可說明或證明相關情況的,申請人也不必再提供相關證明。
據介紹,各區政府和市政府各部門在本月底前將制定上報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創業的具體工作方案。今后,本市還將定期進行督導檢查,加大問責追責力度,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庸懶散拖、推諉扯皮、敷衍塞責以及服務態度生硬等問題。
亮點措施
所有公共服務逐項編辦事指南
為讓各種公共服務事項的辦理流程一目了然,方案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全面梳理并公布本部門、本地區承擔的公共服務事項,列出目錄并實行動態調整。不僅要明確創業創新有關政策支持、法律和信息咨詢、知識產權保護、就業技能培訓等綜合服務事項,還要明確教育、醫療、就業等與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服務事項。
所有公共服務事項將逐項編制辦事指南,列明辦理依據、受理單位、基本流程、申請材料、示范文本及常見錯誤示例、收費依據及標準、辦理時限、咨詢方式等內容,并細化到每個環節。公共服務事項目錄和辦事指南等要通過政府網站、宣傳手冊等渠道向社會公布。
辦事有望“全城通辦”
目前本市已建成政務服務大廳,實行“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辦理等工作模式,健全完善首席代表制、限時審批制、并聯辦理制、審批時限預警制、重大項目分級協調督辦制等工作機制,減少辦事環節、縮短辦理時限。
本市還將強化區、鄉鎮(街道)政務服務和村(社區)便民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市區聯動、就近辦理、全城通辦等工作機制,促進辦事部門公共服務相互銜接,變“群眾奔波”為“信息跑腿”,變“群眾來回跑”為“部門協同辦”。
交通違章將納入信用平臺
本市還將加快建設全市統一的審批信息化系統,實現市級政務服務機構與市政府審批部門之間、市與各區政務服務大廳之間網絡互聯互通。推進網上辦事大廳建設,實現網上咨詢、預約、申報、預審、審批、進展查詢、違規預警和結果反饋等功能。加快建設“證照庫”“法人一證通”,促進部門間信息共享,減少重復報送和“循環證明”。
本市還將依托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加快建設包含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在內的統一規范的信用信息平臺,建立健全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
本市將通過市非緊急救助綜合服務平臺12345便民熱線、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等,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市政府各部門和各區政府要將群眾反映強烈的公共服務“堵點”“痛點”“難點”作為改進工作、優化服務的著力點和突破口,主動回應,一事一結,努力提升為民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