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25日兩天,包括海淀區、朝陽區在內的本市五區將率先接受國家級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實地核查。屆時,國務院督導委員會辦公室將組織近百名專家參加實地核查和觀摩活動。
數據顯示,從2013年底開展全市責任督學掛牌督導以來,全市1683所中小學校全部實現了掛牌督導的全覆蓋,處于全國領先水平。現在每所中小學校門前都懸掛責任督學公示牌,684名掛牌責任督學深入每所學校,針對學校校務管理、課堂教學等內容進行經常性督導。
市教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李奕表示,北京市目前各個中小學進行的督學工作,比起簡單的“進班聽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的督學老師進校園,希望傳遞的是一個育人的導向和信號,看看老師是否在課堂上給孩子們思考和表達的機會。換句話說,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啟發他真正自己去思考并學習,這樣才會有收獲。”李奕說。
為了讓督學工作能夠有“實在”的效果,市政府教育督導室還專門組織專家研制了《北京市中小學校責任督學掛牌督導工作指南》,《指南》以問答和案例的形式為區縣、責任督學、學校有效開展掛牌督導提供政策支撐和實踐指導。同時,在全市范圍內開辦的“督學大講堂”,則面向全市責任督學進行首都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招生入學政策等方面進行培訓,不斷提高責任督學的專業水平。
朝陽區是全市最先啟動中小學校掛牌督導工作的區。據朝陽區人民政府督導室主任王世元介紹,為了保證督學的質量,朝陽區投資4萬余元,開設了掛牌督導服務專線電話。截至去年10月中旬,責任督學共接聽電話10684個,內容涉及入學、教學以及校園周邊環境等各種問題。
同時,朝陽區還專門成立了區教育督導與教育質量評價研究中心,目前中心有12位專職督學,均為校長,且具有特級或高級職稱,他們不但具有學科專業優勢,而且具有豐富的學校管理經驗。
作為教育人口大區,海淀區也在督學體制上進行創新和改革。據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海淀區按照學校的地理分布情況,建立了責任督學分級管理機制,其中分設了南區、北區、中區三個督學工作部。每個工作部下設若干個督學責任區,隨著新學區制的實施,全區督學責任區也由以前的3部12區調整至3部17區。目前,每所學校至少安排3位督學,以團隊的形式對學校進行經常性督導,每位督學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實現對學校全局工作的監督和專項工作的具體指導。
據海淀區人民政府督導室主任王建忠介紹,2014年,海淀區還在全國率先建立學科總督學制度,實現了學科督學與責任督學的有機結合,形成橫縱結合的網格化督導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