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費只需60元,年收益可高達23倍!” 一個聲稱躺著就能“賺錢”的MMM網絡平臺去年開始悄然走紅。數以萬計的人加入了這個平臺“投資”,有的甚至組建微信群拉親友入伙。然而,監管部門卻頻繁預警,指出其具有極大風險。
近幾年,一些打著“創新”互聯網金融的名號進行傳銷的組織發展迅速,幾乎無孔不入。有的傳銷組織短短數月即可吸資幾十億元。網絡傳銷也因其虛擬性、跨地域性、隱蔽性等新特點,被學界稱為“微傳銷”。
那么,是什么原因讓這些傳銷騙局大行其道?又為什么有源源不斷的“投資者”入坑?
高收益的“畫皮”
甘肅天水的閆勇在朋友的介紹下,從去年8月開始投資MMM金融社區。和其他資金被套牢還不自知的投資者不同,他在了解其高收益的投資方式后,反過來分析了一下其中的陷阱。
“其實就是先進來的人把盤子扔給后進來的人,誰跑得快誰就能賺到錢。”閆勇告訴記者,雖然自己以前未接觸過類似金融項目,但其中的道理“凡是學過數學的人大概都能想明白”,因為這只是貨幣的傳遞,并沒有實體經濟支撐,必然會有崩盤的一天。
但看著朋友換上了豪車豪宅,抱著僥幸心理的閆勇決定試一試。他瞞著家人一點點加碼,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到4個月,已經在資金盤中獲得了7萬元 收入。當閆勇準備繼續加碼時,MMM社區開啟了第一次“重啟”(指將原先交易使用的虛擬貨幣變成凍結資產,如果想要提現就需要拉更多人進來,同時向系統的 審計部財務交納399元的押金,按比例來釋放凍結資產),投資者的賬戶被凍結無法提現。
第一次重啟結束之后,閆勇意識到這預示著這個平臺可能出問題。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第二次重啟會在短短的3個月后到來。閆勇抱著賺最后一筆錢的想法,決定把之前賺的7萬元全部投進去做個短線,然后見好就收。不料這一投,就再也沒能走出來。
四川綿陽的王麗也在朋友的推薦下加入了MMM社區QQ群。群里的“領導人”告訴王麗,MMM平臺上投資額范圍從60元到6萬元,周期最高為30 天,一個月內獲利30%,年收益可達23倍;同時設置推薦獎,被推薦人投資一次,推薦人每個月都會得到10%的推薦提成。在高收益的誘惑下,王麗把準備給 自己孩子做手術的6萬多元存款全部投入同類的3家金融互助平臺。
本來準備多賺點錢減輕孩子手術負擔的王麗,被“領導人”通知,MMM即將第一次重啟,賬戶上的錢無法提現;更讓王麗始料未及的是,另外兩家互助社區的官方網站也突然打不開了。
記者在QQ上以“MMM金融社區”為關鍵詞搜索群,發現數十個不同的MMM互助交流群。記者發現,群友們通過MMM平臺交易時,都是直接通過微信或者支付寶轉賬完成,且平臺交易不需要實名認證,在支付寶和微信上交易也不需要實名。
“‘微傳銷’借助社交平臺拉人頭,脫離了傳統的熟人關系,只需要在網上傳播所謂的傳銷理念,就會有許多人加入,擴展速度極快,且參與者分散在全 國各地,全部通過社交平臺進行傳銷。”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規范直銷與打擊傳銷辦公室主任韓海濤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這為傳銷偵查工作帶來了很 大的困難。因為互聯網企業對數據保護意識比較強,第三方平臺的數據難以獲取,加上第三方支付機構沒有實現實名制,交易記錄也無法查詢,電子數據的取證難成 了公安辦案時最頭疼的問題之一。
“馬甲”不斷翻新除了MMM類的“金融互助”,虛擬貨幣傳銷更是占據了“微傳銷”的半壁江山。據不完全統計,國內各類“虛擬貨幣”達上百種。近日,銀監會、工信 部、中國人民銀行、工商總局四部門對此類“投資方式”也發出預警,“此類運作模式違背價值規律,資金運轉難以長期維系,一旦資金鏈斷裂,投資者將面臨嚴重 損失。”預警名單中包括“馬克幣”“黑茶幣”“百川幣”“暗黑幣”等多種虛擬貨幣。
湖北荊州的方旭就接觸上了這種虛擬貨幣。去年7月的一天,方旭在朋友的介紹下了解了一種新的投資方式——馬克幣。彭東稱,馬克幣被說成是比特幣 的升級版,一年的靜態收益就可以達到5~10倍,除了靜態收益之外,還有動態收益,即拉人一起投資,就可以獲得領導獎和推薦獎,收益最高可以達到下家投資 額的15%。
在投資小、高收益的誘惑下,方旭拉著幾位朋友一起試水。每人投資了3000元的馬克幣,但半年過去了,承諾的回報一分錢也沒有落到手里,家里人知道后告訴他這明顯是傳銷。但方旭還是不愿相信,“我買的是虛擬貨幣,跟炒股票一樣,而且這么小的投資額,不能是傳銷!”
“現在很多傳銷披著虛擬貨幣、互助社區等外衣,宣傳高回報低風險的投資方式,打著互聯網金融的名頭,十分具有迷惑性。”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網絡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武長海表示,很多從事傳銷的人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傳銷,還覺得自己是在投資。其中以MMM金融互助社區為代 表的金融互助平臺和以馬克幣為代表的所謂虛擬貨幣占到總量的八成以上。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近日發布了一份“新型網絡傳銷”報告。報告指出,保守估計,參與“微傳銷”的人員有上千萬人,參與金額達到數千億元,人數和金額都遠遠超出了傳統傳銷。
“現在很多傳銷公司會先注冊一個正規的公司,然后大面積宣傳,打著名人的名號,更有甚者宣稱是響應中國夢、雙創政策,混淆視聽。”武長海指出, 根據國務院的《禁止傳銷條例》以及《刑法修正案(七)》的規定,“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并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 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的,就是傳銷。
在中國反傳銷志愿者聯盟發起人鄒凌波看來,互聯網傳銷騙局之所以能夠層出不窮,且屢打不止,是因為傳銷的犯罪成本太低。“在多年反傳銷實踐中,我見過很多傳銷慣犯,從牢里出來之后又繼續從事傳銷”。
更讓鄒凌波憂慮的是,參與傳銷者,因為不是組織頭目,往往逃過制裁,但其中部分人已經掌握了傳銷的技能,在一個傳銷盤失敗了之后,馬上又組織另一個傳銷盤。加上現在有許多現成的傳銷模板和服務機構,給網站換個名字就能馬上上線一個新的傳銷系統,復制裂變非常快。
報案都不知道該去哪里報除了傳銷系統復制容易,監管困難也是傳銷分子屢屢得手的原因。中國反傳銷救助中心網負責人馬勝玲向記者介紹了反傳銷面臨的 監管難題:“作為民間組織,我們只能配合公安和工商部門進行證據搜集,但我們在掌握了傳銷信息想去報案的時候,往往不知道該去哪里報。”
馬勝玲表示,由于“微傳銷”的參與者遍布全國,按照屬地管轄原則無法確定到底應該向哪里的監管部門進行報案,更令她苦惱的是,傳銷案件沒有一個確定的報案標準。
“有的地方的公安部門說受害者必須達到30個人才能立案,有的則說組織層級至少達到三級才能立案。作為一個民間組織,要組織30人到同一個地方 報案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很多參與者往往不愿意出來舉證。”馬勝玲稱,有不少因為報案困難,最后不得不放棄報案,他們這些志愿者覺得十分可惜,因為搜 集傳銷組織信息往往要花費許多時間精力。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教師李小愷表示,網絡傳銷案件立案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證據和線索不足。民間組織或是部分受害者去公安部門報案 時,提供的線索和證據往往是碎片化的、和未經充分核實的信息,無法確定所舉報的組織者從事傳銷。如果公安機關貿然立案,又可能會干擾正常社會活動。另一個 主要原因則是各監管部門的協調配合問題。工商、公安等各個部門的數據庫在建立之后,大多只為本部門提供職能服務,尚未形成各數據庫之間的無障礙互訪,這也 為公安部門調查案件線索和證據造成了障礙。正是以上問題導致辦案民警無法按照法律規定進行立案。此外,部分基層民警考慮到此類案件破案難度大、破案率低, 同時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在辦案人手急缺的情況下也會缺乏一定的立案積極性,轉而選擇暫時保留線索,延緩立案。因此,想要提高互聯網傳銷的破案率,需 要把工商、公安等各個部門的力量聯合起來,同時爭取互聯網企業的支持協作,從線索的拓展和證據的保全角度入手,建立便利高效的渠道和協作情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