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三問今年入秋以來最嚴重區域性霧霾天氣

2016-12-18  來源:新華網
[字體: ]

 6省市深陷“霾”籠、超過20個城市啟動紅色預警、部分城市機動車單雙號限行……16日至21日期間,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再次 四面“霾伏”。為什么本輪霧霾持續時間這么長、范圍這么廣?持續長達6天的霧霾,又給民眾的生產生活帶來了何種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藍天何時才能不再 等風來?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采訪。

  6省市深陷“霾”籠 原因何在?

  環保部介紹,16日至21日,受極端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東、河南等6省市,將發生今年入秋以來最嚴重的區域性重污染天氣過程。

  記者了解到,為有效應對此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北京、天津等20多個城市發布了紅色預警,濟南等10多個城市發布了橙色預警,并適時啟動了包含工業企業停限產等在內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措施。目前,環保部已派出了13個督查組對各地重污染天氣應對措施落實情況開展督查。

  專家分析認為,本輪重污染天氣過程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污染程度比較重,與不利的氣象條件、本地源排放影響和區域性傳輸疊加影響關系密切。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自發說,以京津冀地區為例,四季度平均多個氣象要素均表現為十多年以來(2000年以來)明顯偏差的情況,如地面平均氣壓十多年最低,濕度明顯偏高,地面風速明顯偏小,大氣逆溫狀況明顯較重,不利于污染物的稀釋、擴散和消除。

  天津市環保局大氣處高級工程師王文美說,由于北方大部分地區處于供暖季,再加上部分地區散煤燃燒量開始加大,本地污染排放量呈現逐步上升趨勢,這也使得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形勢愈發嚴峻。

  此外,記者在基層采訪中也發現,由于目前一些行業仍存在環保治理技術及設備不達標、管理跟不上等問題,一些企業面臨“減產不減污”的尷尬境地。

  持續時間長達6天 對民眾生活有何影響?

  持續時間長達6天霧霾天氣過程,究竟對民眾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記者在北京、天津、海南等多地展開了采訪。

  根據北京市教委的通知,19日至21日,北京市的小學、幼兒園將停課。這一條消息讓很多雙職工的家庭有些犯愁。一位家長在微信朋友圈抱怨說:“停課固然是為了孩子的健康考慮,但周一到周三我們都要上班,女兒所在的幼兒園要停課,正發愁該把小孩送哪里去、讓誰帶。”

  “后面幾天天氣這么糟糕,只能躲在家里,連去公園散步的心情都沒了。”從電視上看到要啟動紅色預警的消息后,退休在家的天津市民劉女士不得不改 掉每天上午晨練健身的習慣,為了在霧霾天里減少戶外活動,她還特意提前去家附近的菜市場把下個星期要吃的蔬菜和水果都準備好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重霾圍城之下,一些民眾選擇了閉門不出,也有一些民眾早早地收拾好行囊,前往海南、云南等南方省份旅游度假,呼吸新鮮空氣。

  17日上午,海口美蘭國際機場人頭攢動。據機場相關負責人介紹,伴隨著京津冀地區重污染天氣的不斷加重,來海南旅游度假的旅客逐日增多,其中不 少是來海南過冬“躲霾”的北方老人。來自山西太原的牛女士就是南下“躲霾”大軍中的一員,她告訴記者,冬天的海南風景如畫、空氣清新,在得知重霾來襲之 前,她就和家人商量好來海口旅游了。

  藍天何時才能不再等風來?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馮銀廠、天津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鄧小文等專家認為,從近些年治理霧霾的實踐看,狠抓污染源治理、提升污染物排放標準、提早啟動應急預案等措施是治理霧霾切實有效的方法,也確實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專家也同時指出,霧霾問題發達國家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解決。霧霾治理是一場持久戰,必須久久為功、狠抓落實。霧霾治本之策在于逐步降低地區 污染物的排放總量,而降低污染物排放的關鍵在于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盡快調整不合理的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以及城市功能區布局。

  環保部2013年以來的監測數據分析表明,秋冬季重污染期間,京津冀中南部區域多個城市經常同時出現重污染,單個城市采取應對措施難以達到治污控霾的效果,區域聯防聯控勢在必行。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說,區域聯防聯控,雖然不能馬上把重污染消除,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程度。但如果不采取區域聯防聯動的形式,很難在短時間內,把大面積、高強度污染降下來。

  專家指出,有關部門在抗霾過程應主動作為,努力克服“等風來”的惰性思維。治理霧霾需要各級政府管控好各自的污染源,從細節抓起,抓好精細化管理,不斷減少污染排放總量。同時,希望公眾、媒體、社會給治理霧霾多點時間、多點耐心,多為持續改善空氣環境質量獻計獻策。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