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首個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發布
南鑼立規矩指導修老房
南鑼鼓巷地區老房子改擴建,房主想怎么改就怎么改,那可不行。昨天在 東城區“兩會”上,《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試行)》對外發布。這是本市首個風貌保護管控導則。導則對街巷尺度,建筑格局、形式、體量、 高度、材質、做法、墻面、屋頂、臺基、門窗,門樓形式,裝飾構件,院內綠化等20多項內容都做出明確規定,并附有詳細圖例。今后,居民房屋翻改擴建,須先 辦理規劃審批和施工手續,并嚴格按照導則實施。
建筑格局材質均有限制
南鑼鼓巷與元大都同期建成,至今已有740多年歷史。地區有國家級、市級等各類文物31處。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規整的胡同肌理、完好的四合院建筑,1990年11月,南鑼鼓巷地區被列入北京市首批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
近年來,商業興起,人流劇增,傳統胡同居民區發生了很大變化,公共設施破損、業態形式良莠不齊、建筑風貌蠶食破壞。
為了傳承保護好南鑼鼓巷這張“金名片”,今年7月,東城在區委十一屆 十一次全會上提出,以南鑼鼓巷為試點,出臺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切實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隨后,東城規劃分局邀請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歷時4個 月,編制完成《南鑼鼓巷歷史文化街區風貌保護管控導則(試行)》。
《導則》一本雜志大小,30來頁。“里面涵蓋總則、管控要素、管控機 制、管控措施、附則五部分內容。”東城規劃分局副局長孫慶賀介紹。其中,最引人矚目的是“管控要素”,一共涉及十九條。對街巷尺度,建筑格局、形式、體 量、高度、材質、做法、墻面、屋頂、臺基、門窗,門樓形式,裝飾構件,院內綠化等20多項內容都做出明確規定,并采取附圖方式,對比正確做法和錯誤做法, 居民一目了然。
拆違建降建筑密度
昨天,筆者跟隨交道口街道工委副書記喬孟齋,拿著新鮮出爐的《導 則》,來到雨兒胡同15號。推開木質隨墻門,只見青灰色的步道旁是一棵石榴樹,石榴樹下砌著花池,花池上佇立著兩塊怪石。“老北京人很喜歡在家里種上一株 石榴樹,寓意多子多福。”喬孟齋說,這里原來是15平方米的違建,作為廚房、廁所和雜物間使用。
東城規劃分局工作人員申思告訴筆者,這間院落設計和修繕遵照《導則》 完成。院內墻上,鑲有一組與灰瓦相襯的太陽能板。“《導則》總則里面提及‘在保護傳統風貌的前提下,鼓勵使用新技術、新材料,提高建筑質量,改善居民生活 環境,實現傳統與特色、統一與時尚結合’。”這個小院修繕將《導則》內容落在了實處。有了這組太陽能板,可以收集太陽光,屋里不用安裝暖氣片,換成了地采 暖。此外,小院地下還鋪設了污水凈化系統,家庭用的生活污水,通過這個凈化系統直接轉換成中水。
同在一條胡同,雨兒甲10號,正在修繕中。工人們忙著挖地基建隔壁 墻。原來60平方米的違建已全部拆除。“這是蓑衣13號的后罩房,在《導則》里面明確規定了建筑高度,后罩房擅自改動為后罩樓,高度高于正房是錯誤的。像 這個后罩房符合傳統規制,后罩房高度低于正房。”申思介紹說,將違建拆除,可以降低院落建筑密度。她翻開《導則》,指給記者看,第二章“管控要素”第十五 條:應以房屋產權登記建筑面積為依據,合理控制院落容積率,逐步拆除違法建設,降低建筑密度。
老房改擴建須走審批程序
今后南鑼地區居民想翻改擴建房子,該怎么辦?孫慶賀介紹,房屋翻改擴建,應到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辦理規劃審批手續。規劃部門需就建設項目用地范圍內現存建筑是否具有保護價值征求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意見。
房屋翻建,可按照原位置、原房產證面積、原高度辦理規劃審批手續;房屋改擴建,需委托有資質的設計單位依據該地區保護規劃進行設計,并符合《導則》內管控要素的要求;居民開工前到要到東城區住建委辦理施工手續。
如果有人未遵循《導則》,導致傳統風貌受到破壞得行為,交道口街道將予以制止;并由街道統籌相關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處理和查處。
正確做法
1、保留門墩、門環、門楣、抱鼓石等
傳統裝飾構件。
2、根據院落規制和格局選擇門樓形
式,如金柱門、蠻子門、如意門等。
3、后罩房高度和規制均低于正房。
錯誤做法
1、新建平屋頂;坡屋頂使用琉璃瓦、
水泥瓦、紅色磚瓦、彩鋼瓦面。
2、采用與傳統風貌不協調的建筑做
法,如水泥抹面,普通瓷磚貼面等。
3、私自開挖地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