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保作文 > 正文

春節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為何選擇孤獨堅守?

2017-01-29  來源:新華社
[字體: ]

  春節是萬家團圓的日子。然而,每年春節,都有一批“互聯網小哥”不能回家,他們留在大城市,為人們送快遞、開專車……他們的奮斗,讓大家的春節更方便。

        由于“互聯網小哥”的工作大多非常辛苦,因此,在這些行業里男性從業者偏多。在大城市春節冷清的街道上,經常能夠看到他們忙碌的身影,他們是我們身邊“最熟悉的陌生人”。

        快遞小哥的第6個春節:補貼家用留京加班

        晚上10點,京東快遞員閆勇回到他不到10平方米的出租屋,燒了熱水,在盆里浸泡手上的凍瘡。春節期間,京東不打烊,閆勇決定獨自在北京奮斗。

        “有一天特別冷,當天就長了凍瘡。一到暖和的地方,手上就鉆心地癢癢,想撓不敢撓。晚上泡一下,感覺好多了。”閆勇說。

        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空氣中,快遞員閆勇的雙手粗糙紅腫。閆勇說他干活的時候從不戴手套,因為找錢不方便。

        閆勇脫下鞋,拿出被腳汗浸濕的鞋墊,換上媳婦寄來的新鞋墊。雖然天氣寒冷,他被凍得直流鼻涕,但由于活動量大,汗水還是會浸透鞋墊和襪子,因此必須每天都清洗鞋墊、襪子,屋子里晾了一大溜。

 

        閆勇住的平房出租屋里,晾滿了鞋墊和襪子。他每天都會換洗。 

        “鞋墊是我愛人親手織的,她把兩雙鞋墊弄一塊兒,更吸汗。最近又給我做了5雙,快遞過來。”閆勇說。一提到遠在四川成都金堂縣能干的媳婦,他自豪地笑了。

        42歲的閆勇做京東快遞員已經5年多了,這是他第6個不回家的春節。 閆勇說,北京到成都的機票太貴,坐火車的話來回4天,不如留在北京掙錢。京東在春節期間給留京的員工發放了數千元的“大禮包”,鼓勵員工把孩子接到北京過 年。但閆勇的妻子要在老家照顧父母,不便來京,他決定獨自留京拼搏。

        每年春節,閆勇都比平時更忙,從早上9點忙到晚上10點是常事,每天都要送100多單。他形容自己像“被狗攆的兔子”:“手里活不斷,電話不停,后面還有人催著你。”

 

        氣溫零下5度,快遞小哥閆勇直流鼻涕。 

        閆勇住的平房月租600元,沒有暖氣。為了攢錢,他每月的花費加上房租才2000元出頭。睡前,他一般先加熱好電熱毯,再捂上被子。北京最冷的時候,他要蓋上三層被子。日子苦點,但每當他想到父母和妻兒住在他買的縣城新房里,還有空調,心里就無比滿足。

        孤獨比寒冷更難熬。每當閆勇聽到鞭炮聲,總會覺得“這是別人的春節。”

        閆勇經常給父母網購商品。最近,他買了一盒智利車厘子寄回老家,想讓老人嘗嘗鮮。

        “我跟父母說,你們再等我10年,我陪你們游山玩水。可是,他們已經70多歲了,再等10年……”說到這里,閆勇哭了。

        閆勇的新年愿望是被公司調回四川老家:“能跟家里人在一起,就是天堂一樣的美事了。我一定陪兩個孩子學習,把他們的成績搞上去。”

        “80后”代駕司機:攢錢買車,珍惜點滴感動

        臘月二十九這天,凌晨2點,代駕司機趙海成走進空無一人的出租房,心里一陣難受。不過,他很快調整好心情,上床休息。這算是下班比較早的一天。

 

        1月21日晚,趙海成在一處火鍋店外等待代駕訂單。

        30歲的趙海成干代駕司機這一行一年半了,來自河北張家口的他春節獨自留京,讓妻兒回老家過年。妻子張新瑩很理解他:“多掙點兒錢。春節代駕司機少,但是活兒多,價格上浮。平時一天接5單,過年的時候就能接8單到10單。”

        代駕司機的工作晝伏夜出,過的是“美國時間”,趙海成有時凌晨四五點到家,第二天中午才能醒來,周末也常常出去工作。6歲的兒子總抱怨爸爸不陪他玩。

        趙海成對此也感到遺憾。春節期間,每天中午醒來,他都會跟兒子視頻通話。

        兒子總問他:“爸爸你今天開什么車啦?”不論他回答什么車,孩子都會說:“真棒!”如今,兒子已經認識了不少汽車標志了。

        趙海成代駕開過的車中,不乏天價頂級座駕,但他至今還沒買車。他的新年愿望,就是在老家買一輛屬于自己的車。

        來京10多年來,趙海成送過報紙、修過汽車、干過農活兒,他最喜歡的還是代駕這個職業。

        “互聯網太牛了,如果讓我形容,就是兩個字:‘強大’。”趙海成說,得益于互聯網,自己才能拿到這么高的工資。如今,他在e代駕的月收入有七八千元。家人非常支持,妻子常常夜里起來給他做飯。

        工作中,趙海成最害怕遇到醉酒或是不講理的客人。有一次,客人醉酒后 在車上睡著了,怎么也叫不醒。于是,他把車停在路邊,拿出自己常備的毛巾和礦泉水,用毛巾蘸水擦客人的臉,讓他盡快清醒過來。有時,客人實在醒不來,趙海 成只能干等著客人的手機響起,讓電話那頭的家人或朋友指路、把車子開到目的地。

 

        1月21日晚,趙海成啟動客戶的車輛,準備出發。

        雖然代駕的工作辛苦,但也有暖心的事。

        “有一次,客人喝多了,脾氣不好。我沒說什么,正常把客人送到家。結果第二天早上,客人給我打了一個電話,向我道歉,說希望我諒解他。當時我內心是有點‘小興奮’的,感覺做的一切都值了。”趙海成笑著說。

        趙海成偶爾會感到孤獨。3個月前的一個夜晚,他在朝陽門附近載客人回房山。到目的地時,已是凌晨1點多,沒有回城的車了。

        “當時天很冷,地方又偏,路上沒行人,車也少,心里不是滋味。我騎了40多分鐘才到六里橋,到家快4點了。我當時想的都是家里人,家里人幸福我就幸福了。”趙海成說。

        “滴滴”接單冠軍:“1750萬分之20”的榮耀

        55歲的張來福是“滴滴”出行平臺的專車司機,他給自己放的春節假期不到兩天。他說,已經習慣了專車司機的生活,春節正是掙錢的好時機。

        作為全國“滴滴”專車接單數量的冠軍,張來福享有“1750萬分之20”的榮耀——在1750萬人的“滴滴”網約車司機中,他被公司評為全國表現最優秀的20位司機之一。

        張來福看上去年輕、精神,每天西裝革履地開始一天工作。“高高興興過好每一天”是他的追求。

 

        1月20日,張來福給一名叫車的乘客關上車門。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張來福一直在“找事做”。在北京,張來福曾經干過餐館服務員、汽車修理,都覺得不如意。

        “有一次聽朋友提到‘滴滴’公司,我決定試試。”張來福說。從2015年1月10日正式注冊專車司機到現在,張來福一共接了11000多單。

        張來福很滿意自己的收入。2014年和2015年,趕上出行軟件“燒錢”搶市場,那段時間他一個月最多掙26000元。隨著2016年補貼力度減弱,現在月收入降到1萬元出頭。

        “互聯網徹底改變了我。”張來福感慨。他說,開專車不僅讓他掙了錢,也打開了視野。現在,他接觸的乘客來自天南海北,從事各行各業,和他們聊天,也拉近了他和這座城市的心理距離。

        如今,張來福收入穩定。他在北京買了車和房,每天早上6點半開車送女兒上班,然后開始一天的工作。妻子在天津照顧父母。對于職業前景,張來福并不彷徨:“無論如何,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嘛,機會很多,總能謀個事干。”

 

        1月20日,張來福在等候顧客的間隙擦拭車輛。

        “互聯網小哥”崛起的背后,是“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O2O”“B2C”“人工智能”“融資”“估值”……這些“高大上”概念的另一端,是無數“互聯網小哥”的奮斗、拼搏和堅守。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