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水北調東線的重要通道——山東省南四湖,目前正在恢復往昔旖旎動人的濕地風光。作為南水北調東線的重要調蓄區,其水質的優劣直接關系南水北調工程的成敗。
大規模的圍湖造田和四面八方注入的工業污水,曾使南四湖的天然濕地遭到空前破壞,水質一度惡化為劣五類水,魚蝦死光,水鳥絕跡,南四湖成了一個死湖。
2001年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開工后,國內很多人擔心南四湖水質污染可能是東線工程的“心腹大患”,如果其水質無法治理達到調水標準,污水一旦北上,就會使東線徹底淪為勞民傷財的工程。
“盡管經過治理,調水沿線很多企業已按現行國家標準實現達標排放,然而,由于國家的部分行業污水排放標準過低,南四湖的水質還是達不到要求的標準。”南四湖畔的微山縣環保局局長于恒啟說。
山東省在造紙、燃煤發電、化肥等行業制定了遠遠高于國家標準的地方排放標準,明確要求距離河流入湖口15公里以內的重點保護區COD(化學需氧量)排放標準要小于60毫克/升,15公里以外的一般保護區COD排放標準要小于100毫克/升。
但即便如此,相對于水質要求更高的南水北調工程來說仍有差距。國家規定,南水北調調水干線水質必須達到飲用水源地標準,即COD濃度在20毫克/升以內,氨氮濃度低于1毫克/升。
“利用生態方法解決污染問題是更加有效的方式。”于恒啟說
2005年,山東省在南四湖流域污染最嚴重的新薛河入湖口開始“退耕還濕”嘗試,從南方引進濕地作物蘆竹推廣種植。
依照山東經驗,河水污染物在通過15公里河道后,濃度會衰減一半,如果通過濕地再注入湖中,污染物含量會再衰減一半,這樣就能使入湖河水的污染物濃度控制在三類水標準以內。
“用人工濕地減少河流污染物,是在基于當前經濟、社會承受力,上游工業污染源頭治理已經做到極致的背景下,被逼作出的選擇。”于恒啟說。
據了解,包括蘆竹在內的濕地作物,其根部容易在水中形成一層生物菌膜,能夠吸附水中的氨氮及有機合成物,從而達到恢復生態、凈化水質的目的。
于恒啟說,當地曾經嘗試過多種濕地作物,雖然藻類的凈化作用可能優于蘆竹,但從經濟效益方面看,蘆竹更能給當地百姓帶來收益。作為一種優良的造紙原料,蘆竹深受當地造紙廠歡迎,不僅造出的紙張質量好,生產環節也非常環保。
目前,南四湖流域內人工濕地和濕地保護區面積已經擴大到6.5萬畝,濕地的“地球之腎”功能正在發揮效果。檢測數據顯示,南四湖唯一的出湖口——韓莊運河臺兒莊大橋斷面今年前42周內,只有8周氨氮略微超標。南四湖下級湖島東監測點位COD濃度為19.5毫克/升,已經達到國家地表水三類標準。
山東省環保局副局長張波說,這意味著在沒有任何外來水的情況下,山東已經有能力把南四湖基本治理到三類水標準。“這實際上向國家南水北調工程遞交了一份答卷——東線工程不會因為水質污染成為問題。”
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毛如柏日前表示,總體來說,淮河流域、遼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取得進步,但由于治污工程資金難以到位,部分地區水污染治理形勢仍比較嚴峻,如果不抓緊治理,勢必影響調水任務進程。
臨近歲末,各地的東線治污工程正在全面“提速”:總投資5.26億元的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省淮安市、宿遷市、江都市截污導流工程剛剛獲得國家批準,動工在即;此外,南四湖濕地水質凈化工程也被國家納入東線工程治污總體規劃,計劃投資5.75億元,力爭到2010年將所有被破壞的38萬畝濕地全部恢復原貌。(記者 王海鷹 韓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