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日本大地震原本是限于局部的大災難,許多國家都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發揚大愛精神援助日本救災。可隨著日本核危機的持續和污染物的擴散,“局外”正在變成了“局內”。
各國國民
從局外到焦慮與恐慌
隨著核危機的蔓延,各國國民都由于本地空氣、水源和食品可能遭到放射物污染而產生了焦慮和恐慌的心態。
發現日本災區已有農產品遭污染后,至少已有25個國家與地區對進口日本農產品和加工食品采取了限制。核危機所產生的核輻射物質不僅出現在了鄰國的空氣、蔬菜、水中,還跨洋出現在了美國、芬蘭等國水中。3月底,美國牛奶被測出放射性物質。雖然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解釋說,“極微量”可量化至食品放射性物質含量安全標準的五千分之一,但仍不免引起人們擔憂。
自福島核電站泄漏事故后,韓國有關部門就開始對本土空氣的放射性物質進行監控,目前在空氣和雨水中都測出微量放射性物質。
雖然據權威分析,這些放射性物質對人體都是無害的,但仍然無法阻止韓國國內民眾對空氣、海水以及食品的安全擔憂日益加重。韓國政府還計劃將監測范圍擴大到畜產品,以消除公眾的疑慮和不安。
多國搶購
抗輻射碘片與茶品
聽到受損核電站釋放出的放射性物質有可能擴散到美國西海岸的消息后,美國西海岸一時間也掀起了搶購抗輻射碘片的風潮,據說在網上,一盒碘片最多炒到2000美元。盡管美國政府多次表示,日本核危機不會對美國民眾健康構成影響,但仍然難以消解人們的擔心。
俄遠東地區毗鄰日本。核危機發生后,當地居民中也出現了恐慌心態。對切爾諾貝利核事故記憶猶新的俄羅斯人唯恐局勢失去控制后,福島核電站將發生核爆炸。
因此在核危機的最初一段時間,人們紛紛搶購碘酒、含碘制劑、海藻類食品、紅酒以及放射性測量計。為了穩定民心,俄總理普京3月19日專程造訪俄最東端的薩哈林州首府南薩哈林斯克市。俄媒體評論道,普京此行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為了穩定民心,表明遠東地區是安全的。
外國政府和媒體
對日本從贊到不信任
有日本媒體9日刊文稱,東日本大地震發生之初,外國政府和媒體毫不吝嗇地對日本災民的忍耐力和井然有序進行贊美。
但當看到日本政府在應對核電站事故時的拖沓和低效率后,世界的目光開始發生變化,對日本應對的遲緩和信息公開不力表示出不信任和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