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記者跟隨電梯專家3小時 直擊電梯體檢

2011-08-28  來源:北京晚報
[字體: ]

  

    現場檢查照片 張桂竹攝

    

    檢查電梯外部

    

    檢查井道

    

    油乎乎的底坑

    《“亞健康”電梯沒招兒治?》本報周一刊發的這篇報道,引發了市民的普遍共鳴,對于報道中提到的“維保不專業,也可能留下隱患”的問題,讀者們很關切,電梯維護保養質量誰來監督?如何監督?

    北京電梯專業委員會的專家們目前正在對本市電梯維保質量進行抽查。本報記者日前跟隨一組專家走進住宅樓,直擊了近三個小時的現場檢測,希望能幫讀者從這樣全面細致的檢查中,看出些電梯的“門道”來。

    走進小區

    13:45

    物業報案:電梯故障,人關在里面了

    下午1點多,位于金融街的一棟居民樓,北京市電梯商會第三檢查組人員——商會副秘書長、第三檢查組組長王永之工程師等三人,走進了位于地下的某物業公司辦公室。在說明來意、解釋清楚檢查概況之后,物業管理負責同志表示愿意配合。

    檢查組首先要求物業管理人員撥通負責該樓電梯的維保公司的電話,報稱“電梯出故障,把人關在里面了。”

    放下電話,王永之看了一眼時間:“現在是13點45分。”

    這是第一項檢查測試。按照國家相關規定,電梯困人不能超半小時,也就是說,維保人員必須在故障發生后30分鐘內趕到現場并打開電梯放人。

    在等待的過程中,三位檢查人員做了分工,兩位和電梯公司維保人員一起去隨機抽到的電梯現場進行分項檢查,另一位留在物業辦公室檢查電梯近年和最近有關檔案:如使用單位電梯注冊登記表、公司電梯維保記錄、修理記錄、客戶回訪記錄、年度電梯檢驗報告及市區檢測部門檢查結論等原始資料。

    王永之拿著一份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電梯維護保養運行質量檢查記錄表》告訴記者,這四十多項檢查項目是從政府電梯檢驗檢測機構的監督檢驗報告中精選出來的,檢查的重點是安全系統;曳引機、曳引輪、曳引繩:控制系統;轎廂、召呼、照明、外界通話、應急燈配備、扶手等防護裝置系統;井道隨行電纜、檢查照明;機房、底坑、轎廂外頂是否清潔衛生無異物等。

    這次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委托北京市電梯商會對本市電梯維保質量進行抽查,一是檢查維保企業管理是否規范,電梯維修工作是否到位;二是檢查使用單位是否重視電梯管理工作,是否按規定設有持證的電梯專職人員;三是對反響大、投訴多的電梯,檢查分析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四是通過此次監督抽查的方式方法,檢測項目內容是否有推廣價值和可操作性。記者發現,這種創新的模式不僅工作量小、成本低,更重要的是給電梯使用者帶來實惠,給維修者減少事故隱患,對電梯的安全使用又起到一道屏障的保護作用。

    “過去的電梯維保公司只有準入,沒有退出。這次檢查是要為退出機制開個頭,我們不是看資質說話,只檢查維保的質量合不合格。”檢查組的張工介紹說。

    等待的工夫,物業工作人員小高向專家介紹,這棟樓的兩臺電梯狀況都很好,目前這個維保公司的服務也相當不錯,相比之下,“我哥哥家住的那棟樓,三個電梯只有一個能用就不錯了,平時也總是咣當咣當的。”

    “可不,我家電梯春節后過了半個月也沒修好,小區里的老人意見很大。”物業的李大姐說。

    王永之感慨電梯問題的普遍,“我是干這個的,也得忍著。我家那電梯上下樓也是咣當咣當的,但是作為住戶還有什么要求啊?干了一天活兒,也就只求別爬樓,能上去就算了。”

    “您要趕上產權單位不出錢給修,真是一點兒辦法也沒有。”物業公司畢經理說,電梯這事,滿是無奈。

    走進物業

    13:57

    維保工:12分鐘趕來,沒帶作業證件

    一個戴眼鏡、胸前別著一個藍牙耳機的小伙子沖進了辦公室,從一身的藍色制服和肩挎的工具包不難看出,他就是維保工。

    辦公室里這么多人顯然讓他有點驚訝,但他還是先沖著小高問了一句:“哪兒困人了?我剛去電梯那兒看了一眼,都好好的啊!”屋里的人都樂了起來。王永之忙向小伙子解釋這是檢查,需要他的配合,“12分鐘,反應還是挺快的,但還不算合格。小伙子,你們應該兩個人一起來的吧?”維保工小劉趕忙回答:“我剛才正在西單做保養呢,這不是趕著先把人放出來嗎?需要修的話,同事就過來了。”

    王永之提出看看小伙子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按照規定,這個證件“應該像駕照一樣揣在身上”。小劉說沒有,因為證件都由公司保管。

    王永之說,這個的確沒法執行,現在絕大多數電梯維保公司都會把證件扣下,很大一個原因是防止工人流失。他提出一個變通的辦法,建議小劉以后拿個證件復印件帶在身上。

    據業內人士介紹,現在有的企業一臺電梯一個月保養費用只收3000元,認認真真做肯定都不夠成本。“工人現在得上這個險那個險,一年就得將近8000塊錢,平時的月工資也不低,再加上五天工作制,如果周六日加班,還得給加班費,這么算下來,成本是很高的。”

    行業危險性大、工資又上不去,人員流動性很大,難以形成有經驗的維保隊伍,造成惡性循環。“大部分都是農民工在做維保;城市里的人從事這個的也有,但是不多。農民工出來就是為了掙錢,一旦覺得這個行業錢不多了,就會轉去干別的。所以有一個比較合理的最低維保費用,才能保證企業的生存發展,調動企業、員工的積極性。”

   走進電梯

    14:15

    現場檢查:井道油污過多,曳引繩張力需定期微調

    在通往樓頂機房的電梯上,王永之進門先隨機按亮了幾層,張工也在觀察轎廂內部的情況,并問了小劉幾個問題。

    在上升的觀察、操作和詢問過程中,專家就對電梯安全觸板、應急設施、按鈕、電話、通風、運行噪聲、平層準確度等情況完成了檢查。

    進入機房后,幾位專家又對小劉進行了“考核”,仔細詢問了小劉平時維保檢查的項目如何等。

    “TGST5001保養規定應該心里有數,才26個項目,嚴格做了,就能不出事或者少出事。”張工說。

    之后就是對機房溫度、設施、動力、照明、供電、曳引機、保限速器、控制柜等項目進行的逐一檢查。專家也提出了幾點意見,比如機房照度不足、曳引繩張力應該進行些微調等。

    14點37分,小劉鎖上了機房大門,把電梯轎廂放到了12層,然后和兩位專家從13層踏上轎廂頂部,開始檢查井道。

    14點54分,井道檢查結束,轎廂停放至地下一層,專家和小劉從地下二層進入底坑檢查。在這里主要檢查緩沖機、急停開關等是否狀況良好。王永之看著油乎乎的底坑說,這里清潔狀況不好,井道內也有不少油污,應該是潤滑油選用的問題,“夏季應該用稠一些的油,看來維保只顧加油了,沒有考慮這個問題。這事兒應該記不合格。但是從好處看,倒也說明他們加油、保養還是比較勤的。”

    大約15分鐘后,專家開始檢查另一臺電梯的底坑、井道和轎廂,重復了之前的流程和項目。

    專家所提到的保養和檢驗規則,依據的是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兩項特種設備安全技術規范,即2009年實施的《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TGS T5001-2009)和2010年實施的《電梯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規則——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

    根據《電梯使用管理與維護保養規則》,電梯的維保分為半月、季度、半年、年度維保,其中半月維保項目有28個,季度維保項目有41個,半年維保項目有55個,年度維保項目為71個。按業內人士的話說,如果是半月維保,20層的電梯,兩個人(單人作業不符合安全要求)“一天能做一兩臺了不起了”。

    這次專家組抽查的《記錄表》是根據《電梯監督檢驗和定期檢驗規則——曳引與強制驅動電梯》中的“監督檢驗報告”項目精選而來,原本項目有80項,包括12項試驗項目。

    16:00

    檢查完畢

    檢查結果:表面上確實不像有“12年高齡”,但實際維保質量卻存在不少瑕疵。

    15點40分,現場檢查完畢,大家回到物業辦公室,專家正式告知物業公司檢查結果,按檢驗項目逐一說明了電梯目前存在的問題。

    物業的畢經理對專家認真檢查隱患表示感謝,并表示,兩部電梯從1999年投入使用,到現在這樣的狀況,對維保工作還是比較滿意的。盡管如此,王永之仍堅持提醒畢經理和小劉,要重視隱患的排除,不可麻痹大意,“甲方(物業)一直說好,從表面上看也是這樣,但從檢查結果來看實際不算好,這個維保單位心里應該有數。”

    從表面上來看,這些電梯確實不像有“12年高齡”。本市某些新建小區投入使用七八年的電梯,從外觀的清潔、磨損程度和運行的平穩、聲響上來看,遠遠不如這兩臺;加上維保公司有國企背景,更讓人感覺非常可靠;但實際的維保質量卻存在不少的瑕疵。這個結果令記者頗感意外。

    “要控制維保質量,談職業道德、自覺性,是不夠的。”張工認為,還是應該從制度入手,切實有效地監督電梯維保工作才行。

    按王永之的話說,“機電設備肯定會有故障,也有個壽命問題,這就要靠維修保養。如果維修保養做不到位、做不好,就為事故埋下了隱患。所以對查出來的問題一定要加班加點修好,不留死角,同時公司的質監人員的工作一定要跟上。”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大多數物業公司由于缺乏專業人員,對電梯日常維保工作很難實施有效監督,如此一來,一些維保公司工作就很難說會認真負責,從而導致電梯故障率高的狀況。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