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記者臥底老年公寓調查:護工常拿癡呆老人出氣

2011-10-09  來源:西部網
[字體: ]
相關視頻:揭榮譽養老院黑幕 護工捆綁毆打老人逼喝尿
記者“臥底”老年公寓 部分護工常拿癡呆老人出氣
記者“臥底”老年公寓 部分護工常拿癡呆老人出氣
護工咆哮“麻煩死咧”

  

  近日,本報收到讀者的一封匿名信,信中說道,西安部分敬老院存在虐待老人、不給老人飯吃的現象,希望記者深入調查。記者之前在一份大學生調查敬老院的報告中也看到“虐待老人”的字眼。那么,實際情況又是如何?老人們在敬老院生活得好嗎?記者以做義工的名義“潛伏”進入五家敬老院,并以日記形式呈現給讀者最真實的敬老院生活。

  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陰天

  消遣是坐在院子里“看人”

  西安今年的秋天分外涼,在西安昆明路3507社區內的西南角,坐落著一個四層小樓,干凈的院子里,晾著幾件衣物。院內還有幾個健身器材,這就是記者“潛伏”的第一站西安市朝陽老年公寓。老年公寓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更像技校學生宿舍,開放式的院子不斷有人進進出出,老人們唯一的消遣便是坐在院子里“看人”。

  走進一樓,樓梯口便是辦公室,辦公室里坐著兩三位穿著護士服的年輕女孩,記者以大學生的名義表示想在這里做志愿者,陪老人聊天等,但并沒有受到她們的歡迎,而是被婉拒。她們說,居住在這里的老年人有很大一部分都神志不清,甚至有一些人生活完全無法自理。經過記者再三說服,對方在看了與記者同行的大學生的學生證、身份證件后才勉強同意,稱等老人吃飯完畢后在一樓飯廳及院子里和老人聊聊天。

  中午12時許,記者看見吃完飯的老人基本上都回到房間休息,一部分老人留在餐廳打麻將。在院子里,一位年約七旬的老人正在瞇著眼睛曬太陽,記者走過去,和她聊起了天,除了認為老年公寓的伙食沒油水之外,老人說的最多的就是兒女工作忙,但一有空就到這里看她,子女來看她的時候會給她帶好吃的飯菜,改善伙食。在這里,記者并未得到更多的信息。

  下午,記者向老年公寓夏院長告別,看到一對60來歲的夫妻去看病。他們詢問夏院長,在醫院開的處方是否可以在這里打針,夏院長說只要有處方,就可以在這里購藥打針。這里有專業的護士會對他們進行護理,按時給他們送藥、打針。

  2011年9月24日 星期六 晴天

  說起敬老院老翁落淚

  今天,天氣特別好,暖洋洋的,舒服極了。記者帶著事先準備好的水果再次以志愿者的身份來到西安市朝陽老年公寓,院長依然對記者一行保持著警惕,只是警惕比之前少了一些。這次,記者可以自由地在院子里和老人聊天。

  院子健身器旁坐著幾位老太太,她們在一起曬太陽,卻很少聊天。她們屬于敬老院能自理的老人,每個月交費800元左右。她們是院子里最“強勢”的力量,可以隨便走,而不是攙扶,也可以和同伴們議論剛剛走過去的那個老頭的“身家”情況。相對她們而言,坐在院子一棵景觀樹下那個年約七旬的“老頭”顯得很孤單,他在聽廣播。記者走過去和他聊天,他說,正在聽新聞。記者得知,他到這個敬老院已經快一年,他屬于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只要吃住加洗衣服,每個月的費用是800元。問他是否愿意到敬老院,老人禁不住潸然淚下說,2000年他的老伴去世后,孩子們便和他商量,讓他住敬老院。其實他從心里來說并不愿意,可是也沒辦法,老伴去世后他自己不會做飯,兒女工作忙也有各自家庭無暇照顧他。于是,他無奈來到了敬老院。

  護工常拿癡呆老人出氣

  問起在敬老院過得好不好,老人說,已經無所謂好不好了,吃飽穿暖就可以了。像他這樣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已經算是幸福,敬老院還有很多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說到這里,老人將聲音放低,并四周看了看說,一些老人已經處于癡呆狀態,護工常常拿老人出氣,常常罵人,對老人態度也十分粗魯,給老人擦臉的時候,毛巾是干澀的,一用力,把老人的臉都擦紅了,他看著都十分心疼。他告訴記者,在敬老院的日子里,他看到了很多敬老院不為人知的一面,敬老院里最受欺負的就是那些長期臥床和已經癡呆的老人,人老了本來吃飯就慢,可是護工在喂飯時不等老人把嘴里的飯咽下,就著急將另一勺飯塞進他們嘴里,老人飯從嘴里流出來時,護工又罵他們不會吃飯。“罵他們有什么用,他們已經癡呆了根本聽不懂。”老人用衣角拭拭眼淚說道。作為護工,既然拿了人家的工資,就應該對老人們好,老人憤憤不平地對記者說。

  外人看不到“真正”的敬老院

  那么,作為兒女誰不想自己父母得到悉心的照顧呢?老人說,在敬老院,家屬和來訪者根本看不到“真正”的樣子。家屬來訪時,護工會對老人非常體貼,不會有幾個家屬日夜陪伴在老人身邊,觀察父母在敬老院過得到底好不好,他們都是匆匆來匆匆去,最多也就是陪幾個小時,所以,兒女們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一些老人為了不讓兒女擔心,又擔心護工“報復”,有委屈也只能咽下。對于外訪者,更是看不到敬老院的“不和諧”,護工也不會傻到讓外人看到他們如何在老人身上發泄不滿。老人嘆息著說,其實有時候也能理解護工,長時間的護理工作也十分辛苦,不過,最可憐的還是老人……

  為了了解更多老年公寓的情況,記者來到位于西安市長安南路19號的西安頤和園老年公寓。相較于前兩次的敬老院之行,這里帶給記者的感受大大不同。三層小樓是用淺黃色的涂料粉刷的,顯得非常溫暖。陽臺用玻璃圍了起來,既保護了老人又讓人覺得干凈明亮。綠樹成蔭的院子里晾曬著厚厚的棉被,還有幾位老太太坐在輪椅上曬太陽。一派靜謐愜意。

  聽到記者是來做義工的大學生,院長熱情地接待了,并直接帶記家老年公寓調查惡臭熏得人無法呼吸者上了老人居住的二樓。剛進樓梯左側的第一個房間,一股惡臭味撲鼻而來,讓人無法呼吸,顯然老人是剛小便過,而且被褥上也都是尿液,潮濕的被褥根本無法使用。記者立即上前收拾了床鋪,抱著老人潮濕而帶著尿騷味的被褥往樓上走,樓道里、房間里以及被子里的氣味讓記者差點嘔吐,試想老人要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禁不住濕了眼角。樓頂上已經有很多晾曬的衣服及被褥,在陽光下,被褥里的濕氣被蒸發,都已經被曬的發熱了。

  一位老人說“沒吃飽”

  轉眼已經到了中午12時,記者看到午飯是包子和小米粥。護工為每位老人分發了午餐,一位老人在吃了4個包子和一碗粥后又向護工加要了兩個包子和兩個饅頭吃,但當記者問他有沒有吃飽時,他仍說“沒吃飽。”有幾位老人悄悄地對記者說,雖然不干體力活,可是光包子稀飯吃了很容易餓,他們也經常吃不飽也吃不好,或者,吃了太容易消化的食品很容易餓。一位來自湖南長沙的老人說,吃不慣北方味道的飯菜,所以老伴兒就天天在家做飯給他帶來吃。

  老人睡著尿濕的被褥

  下午,記者在一樓看到,一位40多歲的護工正要把老人推到房間里休息,因陽光無法照射,房間里顯得有些陰暗,房間便盆散發著濃重的臭味,護工說,住在這里的老人都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記者看到,護工剛把一位老人放在床上,老人便尿在了床上,護工不得不又給老人換了個墊子,在墊子上還鋪上了老人子女買好的尿不濕。一位不愿意透露身份和姓名的人對記者說,這些老人大小便失禁,一天尿濕好幾床褥子,遇到天氣好的時候能曬曬被子,但如果遇到連續的陰雨天,他們可能要睡自己尿濕的褥子,他親眼看到有老人睡在自己尿濕的被褥上。外套上留有吃飯的印跡

  在走廊盡頭的輪椅上背對著記者坐著一位穿格子外套的老人,他的面前正對著一個玻璃門,透過玻璃門可以看到綠油油的、茂盛的樹枝。老人通過自己的腳踩地進進退退的移動輪椅,他試圖移動至最靠近綠色樹枝的玻璃前,然后定神不動,幾分鐘后,他再次倒退。記者大聲說“爺爺好。”他回答“謝謝。”護士說,這位張爺爺已經神志不清了,跟他說什么他都聽不懂。但當記者問老人貴庚時,老人伸出手比著說“八十三”。他用含糊不清的話語說:“民國十六年出生的,八十三歲……”記者看到,老人的格子外套前有不少印跡,那印跡明顯是吃飯時留下的,他試圖用自己的力量將上衣拉鏈拉上,但是,怎么努力也做不到,記者幫他時能聞到長期沒有洗澡的氣味。護士說,張爺爺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擺弄他的拉鏈。張爺爺用手指指那扇玻璃門,含糊地說“打開,打開!”記者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他只能在輪椅上繼續滑動,進進退退……

  護士說,老人能坐在椅子上整整一上午,就這樣望著窗外……

  在三樓最東頭的房間里,記者看到約十多平方的房間里有三張床,靠近西窗戶擺放著兩張床,床邊坐著兩位老人,一位老人不停地拿著碗往嘴里送著吃的,一位老人坐在床邊,他們相對而坐。吃東西的老人邊吃邊往垃圾桶里吐渣,護工時不時過來清理。一位護工從另外一個房間出來時拿著拖把大聲咆哮道“還來不及拖干凈,你就又拉,麻煩死咧……”記者下樓后,院子里一位老人說,護工也不容易,每天護理的確很辛苦,往往這邊剛清理完,那邊老人又尿床了。

  老人親切地叫她“哈密”

  通過網絡查詢,記者找到了位于西安南郊長鳴路的西安鴻福敬老院,這是一個由民房改建的敬老院,院內擺放著不少綠色植物,進入院子便聽到播放著的音樂。一位老人正在玩牌,他準備抽煙時被護工制止,他說“抽完這包就不抽了。”20多歲的服務員告訴記者,老人總是這么“賴皮”,抽完一包又一包。在一間房子里,記者看到了連續幾天采訪中遇到的最溫馨的畫面,一位穿著粉色制服的姑娘正在給一位老人做手部按摩。老人親切地叫她“哈密”,因為,這個女護工家鄉在新疆,老人記不住名字,就給她起了個外號。

  記者坐在床邊時發現這里的床墊也特別軟,這里的院長是一位三十出頭的年輕人,原來,這是由一名大學生開辦的敬老院,他正在開拓敬老院新的模式,這里的護工來自一些民辦院校的“老人護理”專業。記者不知道,他的辦院模式是否可以探索出一條讓老人晚年更“舒心”的道路。

  他們的精神世界很孤獨

  記者第三次來到西安市朝陽老年公寓,兌現了要給他們辦黑板報的承諾,記者精心挑選了一些健康知識寫在了黑板上。一位穿著紅色衣服的老人主動跟記者說話,她說,她是湖南長沙人,女兒就住在這個廠區里,很近,但是她已經很多天沒見到女兒了。她也知道女兒非常忙,但是,她就是想女兒。就在前一天,她跑到女兒家的房子敲門,可是女兒沒在家,給女兒打電話也不接,她想吃女兒做的飯,也想女兒,可是女兒不去看她。記者向院長求證,夏院長說,老人的話別信,她女兒經常看她。老人又說,女兒最近不常看她,連電話也不接了。記者試圖幫老人撥打電話,但電話一直無人接聽。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老人住進敬老院后精神世界非常孤獨,甚至變得孤僻。

  大多數老人沒有精神寄托

  在本次采訪敬老院過程中,記者的心情一直很沉重和復雜。一方面生活的壓力讓很多人無法親自贍養老人,他們無奈將老人托付給敬老院,希望得到更周全的照顧。另一方面被送到敬老院的老人往往都很消極,他們認為自己是社會的累贅,大多數老人沒有了精神寄托。

  護工工資低勞動強度大

  一方面,由于長期大量的護理工作讓護工疲憊不堪,在工作中難免會“發脾氣”,如果換成你我,一日兩日照顧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可以,但是如果一年、兩年你能做到嗎?如何才能讓老人得到悉心的照顧,又能使護工“輕松”些,這或許是個社會問題。如在西安頤和園老年公寓的一位護工,從早晨六點就開始忙,一直到中午吃飯才能稍作休息。很多老年公寓護工的工資不足千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