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環保局環境監測中心技術人員在檢查PM2.5監測設備。
昨天(21日)8時許,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正式公布PM2.5研究性監測數據。截至昨天12時的數據顯示,在過去24小時里,有8個小時北京的PM2.5濃度僅為8微克/立方米,濃度最高時也只有62微克/立方米。記者簡單進行了計算,24小時平均濃度為17.17微克/立方米,低于正在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中PM2.5的濃度標準,也低于美國正在實施的PM2.5濃度標準。
昨天8時左右,一直緊盯著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網站的記者發現,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臺上,“全市空氣質量”欄目中已經增加了“PM2.5研究性監測”的窗口,點擊打開,便可看到從前天8時至昨天7時各小時PM2.5的研究性監測數據。在數據列表上面,還特別注明了監測站點:車公莊站。
PM2.5首日的數據曲線可謂“一波多折”,數據跳躍性很強,表示各小時間PM2.5濃度高低相差較大,導致數據曲線形成了若干個“W”形。對照數據詳細列表記者發現,PM2.5濃度較高的時段出現在前天13時、17時、21時和昨天7時。其中,前天13時PM2.5濃度達62微克/立方米,為已公布數據的最高濃度。而前天12時、15時、18時、23時和昨天3時至5時、9時、10時,PM2.5濃度最低,僅為3微克/立方米。
市環保監測中心副主任趙越告訴記者,PM2.5小時濃度波動是正常現象,因為監測儀器會受局地空氣條件影響。例如某一時段在監測地附近有大量機動車通過、進行道路清掃作業或上游風向地區有揚塵,都會對監測數據產生較大影響。
對此前專家解釋的PM2.5相當于PM10濃度60%左右的說法,趙越說,從數據曲線看,車公莊站PM2.5濃度變化與其他各站PM10濃度變化走勢基本相同,但由于車公莊站并未公布PM10數據,故無法進行直接對比。
記者還發現,昨天城區大部PM10濃度相對較低,個別站點只有5微克/立方米,而PM2.5濃度則“上躥下跳”,在3至40微克/立方米間徘徊。趙越表示,不同站點位置不同,監測數據也不能進行直接比較,目前本市發布的綜合觀測實驗室研究性數據,只能代表其所在地的PM2.5濃度水平,且國家標準和監測的技術規范尚未出臺,數據僅供市民參考。
環保專家表示,昨天公布的PM2.5監測數據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本市西部城區的空氣質量情況。根據目前尚在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PM2.5的24小時平均濃度標準為75微克/立方米(二級),而從前天11時至昨天10時的PM2.5日均濃度僅為17.17微克/立方米,應屬“達標”范疇。目前,美國執行的標準為24小時濃度不超過35微克/立方米。
據了解,在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出臺后,本市將率先在6個空氣質量監測子站開展PM2.5監測并發布數據。今年底前,全市至少要建成27個PM2.5監測站點并發布實時監測數據,為空氣質量治理提供參考依據。
PM2.5進程
去年秋天,北京地區接連出現灰霾天氣,大氣治理成為社會關注焦點,PM2.5這個專業名詞迅速普及。環保部在《環境空氣質量標準》(修改稿)向全社會第二次公開征求意見時,將PM2.5、臭氧(8小時濃度)納入常規空氣質量評價,并收緊了PM10、氮氧化物等標準限值。
去年底,環保部公布了全國監測PM2.5的時間表:2012年,在京津冀和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PM2.5和臭氧監測;2013年,在113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開展監測;2015年,在所有地級以上城市開展監測。而從2016年1月1日起,全國各地都要按照該標準向社會發布監測結果。
今年初,北京市率先承諾,在春節前公布PM2.5研究性監測數據。市委主要領導強調,北京市將在空氣質量持續好轉的基礎上,以降低PM2.5為重點,打一場提升空氣質量的攻堅戰。
PM2.5定義
PM2.5是指大氣中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顆粒物,它的直徑還不到人頭發絲粗細的1/20。雖然PM2.5只是地球大氣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組分,但它對空氣質量和能見度等有重要的影響。PM2.5粒徑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且在大氣中的停留時間長、輸送距離遠,對人體健康和大氣環境質量的影響更大。
PM2.5觀點
本市公布PM2.5研究性監測數據得到了專家的贊許。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北京履行了承諾,帶了一個好頭。”他認為北京的空氣質量還有待提高,而此次公布PM2.5數據,是北京市治理大氣污染的一個良好新開端。
馬軍認為,單站PM2.5數據不能反映北京全市PM2.5情況,應該盡快配齊PM2.5監測站點,達到科學合理的水平。對此前公布的北京計劃配置35個監測站點,馬軍認為數量還不夠多,應該織密PM2.5監測站點,“監測站點越多,數據越豐富,對周邊市民的參考準確度就越高,服務性越強。”據介紹,英國倫敦有超過100個PM10的監測站點,法國、美國的大城市PM2.5和PM10監測站點也較多。
環保專家表示,北京需要不斷完善PM2.5的監測站點建設,建成一個、監測一個、公布一個,在全市形成完整的監測網絡。形成科學的監測數據體系后,可以進行PM2.5來源結構分析,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進行治理。
PM2.5治理
上周結束的北京市人代會上,副市長洪峰表示,北京將通過8項措施治理PM2.5,包括:鍋爐“煤改氣”;淘汰老舊機動車;提高汽車燃油排放標準,油品率先實行國V標準;大面積植樹造林;加強工地揚塵管理;加強京津冀地區聯防聯控;加大工業結構調整,特別是對揮發性工業的調整;加強生態環境治理。
按照計劃,今年本市將力爭再淘汰15萬輛老舊機動車;做好核心區非文保戶1萬戶煤改清潔能源工作,確保主要污染物濃度均下降2%。
北京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教授邵敏介紹說,雖然PM10包括PM2.5,但是PM2.5顆粒更小,對健康影響更大,而且治理難度更大。研究顯示,PM2.5有50%至70%是氣體經過大氣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粒子,因此要降低PM2.5的數值,需要對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減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氣、汽車尾氣等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