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被網友戲稱為“最慘烈的周末”里,30多所高校同時進行自主招生考試
十萬考生為“名校入場券”奔波
2月11日傍晚,蘇州中學的高三學生陳琳走出上海電視大學,結束了一天的考試。
這次考試由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7所高校合作舉行,被稱為“高水平大學自主選拔學業能力測試”(簡稱AAA測試),也就是俗稱的“華約”自主招生聯考。在全國除西藏、臺灣、香港、澳門之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5個考點,有4.7萬名通過初審的考生參加了考試。
同一天,由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蘭州大學、香港大學11所高校合作舉行的“2012年綜合型大學自主選拔錄取聯合考試”在全國33個城市的38個考點開考,即俗稱的“北約”自主招生聯考,全國有2.8萬名考生報名參加。
就在一周前,陳琳剛剛參加了復旦大學的“千分考”(復旦水平測試),“多考一次多一個機會”。她在“華約”里選報的是南京大學,由于和“北約”的筆試時間沖突,只能放棄了“北約”的考試。
和陳琳想法類似的考生有很多,在這個自主招生考試密集的2月,他們為了增加一個機會而奔波。
考試時間集中 考生疲于奔命
“撞車”是今年自主招生聯考的最熱話題,因為自主招生的三大聯盟——“北約”、“華約”和“卓越聯盟”都在這個周末進行筆試,其中“北約”和“華約”都安排在2月11日,而“卓越聯盟”安排在2月12日。
此外,已經退出“北約”的復旦大學也在2月11日和12日進行今年新推出的“望道計劃”自主招生選拔面試,而華東師范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高校也在2月11日安排自主招生筆試。這樣算下來,這個周末國內共有30多所高校同時進行自主招生考試,有網友戲稱為“最慘烈的周末”。
這樣的時間安排被輿論指責為各高校是有意為之,就是為了“掐尖”搶生源,從而令考生疲于奔命。
對此,高校方面有不同的看法。
上海交大招生辦主任陶正蘇表示,因為教育部規定了自主招生筆試只能安排在寒假期間,而且要在春節后,“實際上留給各高校的考試時間也就是這一兩天,所以考試時間‘撞車’在所難免。”
而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主任于涵則稱,兩大聯盟之所以不錯開考試時間,一是不希望考生連續趕考,增加壓力;其次,往年有考生同時被兩大聯盟學校錄取,最終也只能選擇其一,造成招生資源的浪費,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提前讓考生作出選擇。
盡管招生方不希望考生趕場,但事實上,近一兩個星期里,很多考生還是奔波在各個考場之間。
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了多名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發現他們大多參加了兩次以上的自主招生考試,有人甚至要參加五六次自主招生考試。
上外附中的一名學生家長就表示,她的孩子今年報名參加了3場考試——上周參加“千分考”,昨天才走下“華約”的考場,今天又走上“卓越聯盟”的考場。“孩子趕來趕去考試確實很辛苦,但是我跟兒子說了,反正在家也是做卷子,就當是換了個地方做題。”
自主招生對考生而言只是擺脫“裸考”的機會
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的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自主招生考試之所以讓考生疲于奔命,最根本的原因不在于安排密集,而是現行自主招生對考生而言只是擺脫高考“裸考”的一個機會。
上海交大附中的高三學生徐嵐,參加了復旦“千分考”、“華約”聯考,還將參加華東政法大學的自主招生考試,在“華約”中她選報了上海交大。身為文科生的徐嵐覺得,決定報考哪所大學主要還是看分數,“復旦和上交大是一個檔次的,能考上哪個就上哪個。”
復旦附中的孫同學也參加了復旦“千分考”和“華約”聯考,“華約”中選報了上交大和浙大,她告訴記者,“如果復旦要,就去中文系,如果上交大要,就學理工科專業。”
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發現,考生在選擇學校方面,并沒有什么特別考慮,大多是按照各高校歷年的錄取分數檔次來決定。“北大、清華是第一集團,能沖就沖一下,復旦、上交大肯定是上海考生的首選,其他一些高校則是保底,多一個機會也好。”一名考生直言不諱。
這表明,多數考生只是把參加自主招生考試視為考大學的“捷徑”,他們在選擇學校時,多是根據高校的牌子和錄取分數線而定,而非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
而考生的壓力也主要是來自能否獲得預錄取或加分錄取的資格。接受采訪的考生普遍表示,如果拿不到這張入場券,要想“裸考”進名校將會很難。為增加被錄取機會,考生參加多場考試也就很正常了。
上文提到的那位上外附中的學生家長就表示,現在要想上復旦,就必須參加“千分考”,“裸考”是不會有什么機會的。
另一方面,國內高校辦學特色不鮮明,也是令考生四處趕場的原因之一。
上海一位高中老師坦言,和國外的高校相比,國內高校缺少辦學特色,都聲稱自己是綜合型大學,考生和家長也只是泛泛了解高校的情況,“比如文科好的學生,就會首選北大、復旦;理科好的,就會首選清華、交大。至于其他一些不是特別有名的高校,考生和家長就更不清楚了,只能按照高考錄取分數來分檔次。為了增加機會,就盡量多考幾個,反正這些學校都差不多。”
自主招生還是少數人的游戲
“撞車”的熱鬧讓大家忽略了另外一個事實,那就是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只是高考考生中一小部分,自主招生還是少數人的“游戲”。
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參加高考的人數為933萬,雖然近幾年這個數字都在下降,但估計2012年的考生人數不會低于900萬。而自主招生方面,今年參加“華約”聯考的有4.7萬人,參加“北約”聯考的有2.8萬人,參加“卓越聯盟”聯考的人數為3.5萬人,參加復旦大學“千分考”的為1萬余人,加起來也就是10多萬人。這其中,很多考生是重復報名,也就是說,參加這4次考試的實際人數肯定不足12萬。即使再加上其他幾十所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全國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考生也到不了20萬人。
實際上教育部規定的高校自主招生比例就是5%,特殊情況也不得超過10%,“其實高考還是高校錄取考生的主要通道”,上海交大招生辦主任陶正蘇說。
換句話說,看似熱鬧的自主招生考試,和大多數高三考生沒什么關系。
與此同時,大學轟轟烈烈的自主招生和中學教育之間仍然沒有很好地銜接起來。
今年,退出“北約”的復旦大學推出了“望道計劃”自主招生試點。今天和昨天,“望道計劃”舉行面試,其中蘇浙滬地區237人,全國其他地區586人。
經過了一天半的面試,復旦大學一位文科教授感慨,目前國內中學教育體制的改革跟不上大學的改革,“大學改革走得很快,但是中學還是在應試的模式里面。”
這位教授認為,目前中學教育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兩點:一是學生在中學期間學習的時間太長,課外時間太少,所以有大量需要讀的書都沒有讀,只能用碎片的時間去讀網絡上的文章,“《明朝那些事》就是他們讀的歷史書”;二是因為應試教育,所以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思維比較欠缺,這是整個中國教育體制的問題。
而另一位參加面試的文科教授很同意這種觀點。“中學和大學之間真的是有一個很大的斷裂”,他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他問過這兩天面試的同學,有的同學每周7天完全不休息,有的一周休息半天,最多一周休息1天,幾乎沒有正常休息兩天的,“文科是需要大量時間去閱讀的,這樣天天學習哪有時間去閱讀?”
自主招生需要寬容
高校自主招生工作自2003年開始以來,爭議聲就沒有斷過,盡管目前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教育界人士呼吁,對于這一力圖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改革嘗試,希望考生、家長、中學以及社會公眾都多一點寬容。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表示,高校自主招生一路走來,招考模式不斷改進——從“各自招生”到“高水平大學學業水平聯合測試”;從注重筆試成績,到加大面試權重,逐漸突破傳統應試模式;從單一招考方式,到打造人才的綜合評價體系、優化人才選拔標準、創新多樣化選拔錄取模式……高校招生,有了自主權,怎么用好,責任重大。
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則表示,任何一個改革都要循序漸進,“我們也在和方方面面不斷溝通,我們希望能夠在這方面作出一些新的嘗試和探索,使得我們人才選拔更加科學、更加有效,也避免現在出現的各種各樣問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則建議探索兩種招生模式:一是重點大學先組織聯考,成績優異的學生可以正式被錄取,不必再參加高考;二是在統一高考后,部分高校組織自主招生選拔,根據自己所需劃定不同的高考分數線,各校自主選拔則以面試為主,盡量不增加學生的負擔。而無論是采用哪種招生模式,都應該讓考生有機會獲得多張大學錄取通知書,“自主”應是雙向的。如此,才能推動中學素質教育,并促進大學提高辦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