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北半球冬季多雪 誘因或為北極海冰縮減

2012-03-07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由佐治亞理工學院領導的一項最新研究發現,北半球暴發的大范圍寒潮與北極地區海冰的不斷消融有關。這一研究結果可用來完善對北半球大陸反常的降雪和溫度所進行的季節性預測。

  自北極海冰覆蓋水平于2007年創下歷史新低,在美國北部、歐洲西北部和中部以及中國北部和中部等地區就出現了冬季降雪顯著超出常年正常水平的現象。在2009年-2010年和2010年-2011年冬季,北半球降雪量甚至達到歷史第二大和第三大紀錄值。

  “我們的研究表明,北極海冰面積的縮減與在北半球冬季大氣環流的變化有關聯。”佐治亞理工學院地球與大氣科學學院院長朱迪思?庫里(Judith Curry)說,“環流的變化使得大氣阻斷模式中出現更多‘小插曲’,從而導致北半球大陸大部分地區的寒潮和降雪更為頻繁。”

  據每日科學網報道,在這項研究中,來自佐治亞理工學院、中國科學院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對此前的研究進行了擴展,將觀測數據和模型模擬相結合,以探究近幾個冬季北半球異常大的降雪量與北極海冰不斷縮減之間的聯系。

  研究人員分析了在1979年至2010年間收集的觀測數據,發現秋季北極海冰減少了1萬平方公里,這一數字與美國北部、歐洲西北部和中部以及中國北部和中部顯著高于正常冬季的降雪覆蓋面相當。

  分析表明,有兩個主要因素可能是近幾個冬季異常大降雪的罪魁禍首:大氣環流的變化和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的變化。而這二者都同北極海冰的不斷縮減有關聯。北極夏末到秋季出現的強烈變暖似乎促進了海冰的融化。
  “我們認為,近幾年冬季多雪可能是由于北極海冰回退削弱了西風,擴大了急流,增加了大氣濕度,進而引起環流模式改變所造成的。”佐治亞理工學院地球與大氣科學學院高級研究科學家劉吉平(Jiping Liu,音譯)解釋說,“這些模式的變化加強了阻斷模式,有利于冷空氣團更頻繁地向中低緯度遷移,導致歐洲以及美國東北部和中西部地區降雪的頻率和強度增加。”

  北極海冰的減少可能會引起大氣環流的變化,導致一種不同于北極濤動“負位相”的環流模式的出現。

  除了分析觀測數據外,研究人員還通過比較不同的海冰分布模型的模擬結果,評估北極海冰縮減對大氣環流的影響。他們開展了一個實驗,利用1979年至2010年間收集的海冰濃度數據,推斷北極海冰的季節性變化。另一項模擬實驗則結合了基于衛星獲得的北極海冰濃度數據所計算出的秋季和冬季的海冰流失量。

  模擬結果表明,北極海冰的縮減引起北冰洋和格陵蘭/加拿大東北部海域表面顯著變暖,而北美洲北部、歐洲、西伯利亞和亞洲東部卻會降溫。模型還顯示,大部分位于美國北部、歐洲中部和中國北部及中部的地區冬季降雪量高于正常水平。

  模型模擬結果和觀測數據相符說明,海冰在夏季的迅速流失和在秋季的延遲恢復對北半球中緯度地區的降雪量、冬季氣溫和寒潮暴發頻率都有影響。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