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四大部洲景區經過18個月的封閉修繕,25日全部完工。經過修繕的建筑群煥發出了昔日神韻,將于5月1日正式向中外游客開放。
頤和園四大部洲建筑群位于萬壽山后山,始建于乾隆十九年,是一組典型的藏傳佛教建筑,包括四大部洲、八小部洲、日月臺等19座古建筑。建筑群南北長85米,東西寬130米,整體布局是按照佛教世界觀構想設計建造而成。
四大部洲建筑群以香巖宗印之閣為中心,象征佛經中的須彌山,每個大部洲旁邊各有兩個小部洲。在建筑群的四個不同方向,建有四座不同顏色的梵塔,塔上有十三層環狀“相輪”,表示佛經“十三天”。此外,還有代表日月的日臺與月臺,象征著佛身周圍日月環繞。四大部洲建筑群1860年曾遭到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復建香巖宗印之閣與南山門。1980年,修繕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4座梵塔,形成今天的格局。
此次修繕的目的是保護和恢復四大部洲建筑群光緒時期的歷史面貌,主要包括:按照歷史原貌恢復青磚地面;修補、添配受損、缺失的瓦件;按照光緒時期彩畫形式重繪外檐彩畫,原有光緒時期彩畫全面保留;為四座梵塔的塔剎進行鎏金;恢復光緒時期的排水系統;運用科技手段,完善建筑防雷、消防、安防監控等保護措施。
此次修繕最大程度保留了古建的歷史信息。香巖宗印之閣與南山門所有琉璃構件與瓦件都被編號記錄,除添配缺失的琉璃構件之外,所有舊件重新安放回原有位置。按照歷史檔案對香巖宗印之閣殿內現存三世佛和十八羅漢像破損之處進行修復、貼金,恢復了皇家宮廷大型佛殿應有的氣勢和規制。
據介紹,此次修繕還將景區內上世紀80年代鋪設的水泥方磚全部拆除,重新鋪墁傳統青磚13萬多塊。此外還恢復了光緒時期的排水系統,即使下大雨,雨水通過涵洞與管道也能很快排至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