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削減碳排放,澳大利亞正開始向風電等可再生能源轉換。但美國的一項研究卻顯示,風電場本身可能會給當地的天氣和地表溫度帶來影響。
據《悉尼先驅晨報》報道,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的研究人員對2003年到2011年德克薩斯州大型風力發電場周圍地表溫度進行分析后發現,風力渦輪機會導致夜間升溫,每10年可高達0.72攝氏度。
研究人員在《自然氣候變化》雜志上表示,風力渦輪機如同風扇一樣,在夜間會將高海拔地區溫度更高的“近地表空氣”拉過來。論文主要作者周黎明(Liming Zhou)說:“夜間通常有一個暖氣層覆蓋在一個冷氣層之上,形成穩定的大氣。垂直攪動的增強使暖空氣下降、冷空氣上升,導致夜間地表變暖。”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衛星數據顯示也出地表溫度呈持續上升的趨勢,這與同一時期當地風力渦輪機的數量增長相一致。周黎明認為,如果沒有建設風電場,變暖效應可能會達到一個穩定的水平。
研究人員在德州一個地區進行了抽樣,該地區2003年時風輪機的數量為111個,八年后就增長到了2358個。周黎明稱研究是“小范圍且當地化的”,因此研究結果不應該適用于全球范圍或更長的時間框架。他說:“我們現在正將這種方法擴展至其他風電場和建筑模型,以了解驅動風力渦輪機和近地面大氣邊界層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和機制。”
周黎明承認,風力發電是解決氣候變化、污染和能源安全問題方案的一部分。“風力發電不產生排放,不使用水,可能是綠色的。研究對于開發有效的適應和管理策略以確保風能的長期可持續發展來說非常關鍵。”
此外,風力發電也是澳大利亞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到2011年年底,澳大利亞共有57個風電場,包括1188個風力渦輪機。
新南威爾士大學氣候變化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史蒂文?舍伍德(Steven Sherwood)表示,這項研究是可靠并且有意義的。他說:“由于夜間地面溫度比地表以上哪怕只有幾百米處的空氣的溫度都要低得多,而風電場在地面附近產生溫和的攪動,導致這些(冷暖空氣)混合在一起,因此地面并沒有那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