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第五次北極科考隊員、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雷瑞波博士6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數據顯示,北極海冰面積減少至自1979年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觀測以來的最低值,這再次印證了北冰洋海冰正處于快速減少的狀態。
美國航天局和國家冰雪數據研究中心發布的衛星數據顯示,8月下旬北冰洋地區的海冰面積下降到410萬平方公里,創下自1979年開始進行衛星觀測以來最低值。雷瑞波說,30多年來的數據顯示,北冰洋海冰面積年最小值一般發生在9月中旬,盡管有波動,但基本呈現減少趨勢,最近10年減少趨勢更加明顯。
雷瑞波解釋說,北極海冰融化與諸多因素有關,首先是氣候升溫。今年6月中旬,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就對北極海冰消融做了深度報道,明確指出,自1951年以來北極氣候變暖趨勢約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其中格陵蘭島的氣溫平均升高了1.5攝氏度,而同期全球升溫平均值為0.7攝氏度。其次,海冰厚度明顯減小、冰齡年輕化、冰面融池增多等因素也會加速更多海冰在夏季消融期融化。最后,大氣環流以及大西洋和太平洋洋流的影響也不能忽視。
可以說,北極海冰正在經歷“根本性的改變”,雷瑞波進一步解釋說。作為此次北極科考海冰組負責人,雷瑞波發現,北極過去常被多年冰主導,而現在變成了更多季節性海冰。“‘雪龍’船返航途中,北冰洋歐亞大陸扇區和太平洋扇區的海冰邊緣線退縮至北緯80度,這意味著這個緯度以南的海區來年只能出現季節性海冰,”他說。
雷瑞波表示,北極海冰面積顯著下降一直被認為是氣候變化的強烈信號,會影響北極地區和全球的氣候。若全球變暖持續,未來10至30年,北冰洋海冰將進一步“瘦身”。然而受諸多復雜因素影響,北冰洋海冰面積的年最低值可能會發生較大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