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中國10年消失近百萬自然村 農民進城使村落空心化

2013-03-15  來源:中國環保網   
[字體: ]

 村落空心化:農民進城正在使更多村莊消失

  在中國首都以北、內蒙古高原的邊緣地區,沿途村莊常常是大面積無人居住的房屋,這些村莊正加速湮沒于人們的視線中。

  現年47歲的劉樹海是河北省沽源縣二龍山村的村小組主任。“東頭貼著瓷磚的那家,在四五年前搬到縣里了;旁邊那家,十年前搬到了北京;這家是到內蒙打工了,每年只在過年時回來貼春聯。”他指著大片無人居住的房屋向記者介紹。

  “有的為了賺錢養家,有的為了到城里陪小孩上學,有的考學后直接在城里落戶了。”劉樹海說,“以前這個村有150多口人,這些年都進城了,只剩下了10戶,不到30口人。”

  有著近100年歷史的二龍山村是個自然村,所在地域氣候寒冷、多風、干旱。老百姓種植胡麻、莜麥、土豆等大田作物,屬于靠天吃飯,收入頗少。

  “除了種植,這里的村民還依靠養殖牛羊為生。”劉樹海說,“以前家家戶戶放牧牛羊是傳統,全村曾經共有2000多只羊。國家為了改善生態,實行禁牧政策,村民們的養殖方式也由放養改為圈養。”

  劉樹海為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自己養了5頭牛,一年能生產3只小牛犢。按照2012年的行情,一只小牛犢價值約5000元,共收入15000元。但養牛所需飼料都要種植和購買,刨除成本,忙碌一年最終能得到的只有8000元左右。

  較高的圈養成本壓縮了養殖的利潤空間,全家人一年收入不過萬元是普遍狀況。

  “雖說這些錢養活一家人沒有問題,但不能讓孩子們繼續當放牛娃。”劉樹海告訴記者,女兒考入了石家莊的一所大學,每年學費需要5000元,供孩子上學給這個家庭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壓力。

  與劉樹海面臨同樣情況的村民們,紛紛放棄養殖,選擇進城務工。

  “都走了,只剩下不到30口人了,其中20口人還是在60歲以上的老人。他們喪失了勞動能力,又有低保,所以留在了村里。”年近半百的劉樹海告訴記者,他是村子里最年輕的,如今的二龍山村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老人村”。

  “現在家里還有七八十歲的老人需要照料,等孩子在城里穩定后,我們也考慮向城市轉移。估計不到10年,甚至不到5年的時間,這個村莊將徹底沒人居住。”劉樹海說。

  官方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擁有360萬個自然村,但到了2010年,這一數字變成了270萬。過去5年,中國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轉移農村人口8463萬人。

  站在二龍山村邊的山坡上看到,一排排房屋錯落有致,被圍得方方正正的院落已被積雪和枯草侵占,房屋的窗戶被壘壘的磚頭堵上。

  “以前,村子里隨處可見成群結隊玩耍的孩童,還有曬太陽聊天的村民。而如今,我只能站在村口,盼望在城里的鄉親們能常回來看看。”劉樹海悵然地說。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