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監測 > 正文

冰臼?鍋穴?延慶石甕再引爭議

2013-08-23  來源:北京日報
[字體: ]

 三年前曾在地質界引起轟動的地理新發現,如今又起新爭議。昨天(21),筆者從延慶縣大莊科鄉了解到,繼2011年在境內發現“冰臼”后,今年,該鄉又對與之相鄰的4個潭進行清理,專家來考察后認為,這不是“冰臼”,是“鍋穴”。究竟是“冰臼”還是“鍋穴”,大莊科鄉聘請專家進行認定。

    所謂的“冰臼”,位于大莊科鄉境內的昌赤公路橋下,這里原叫“白龍潭”。2010年,大莊科鄉在進行環境整治時,響應群眾的呼聲,決定對多年沒有清理、淤積后水面越來越小的白龍潭進行清淤。誰知越挖越深,工期一拖再拖,最終,挖出一個口部直徑約20米、最深處18米的石甕。整個石甕在一整塊堅硬的花崗巖石上,肚徑大于口徑,內壁光滑。

    經新聞報道后,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韓同林教授多次到現場考察,認為白龍潭是冰川融化過程中,水自上而下垂直落下時,沖擊而成。因保存完好、規模最大、最為壯觀,韓同林教授認定,白龍潭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冰臼之一,可以說是冰臼王國中的極品。

    今年7月,大莊科鄉又對白龍潭下游300米內的4個潭進行清理,目前有3個潭已經清理完畢,雖然沒有白龍潭規模大,但最深的1個潭也有4米多,而且可以看到光滑的巖石邊緣,和白龍潭有相似之處。

    這次聞訊而來的專家,卻得出了大相徑庭的結論。

    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世界著名自然風景及旅游洞穴研究專家陳詩才教授,經過考察后判斷:“包括白龍潭在內的5個潭,都屬于‘鍋穴’。”他介紹,“鍋穴”是由于雨水令河谷中的水流量增加,帶動上游的石塊向下游流動,當石塊遇到河床上的巖石凹處無法前進時,被水流帶動而打轉,經過漫長的時間后,將原來的巖石凹處漸漸打磨成一個鍋狀的石穴。

    “白龍潭在國內已經發現的鍋穴中品質上好,其花崗巖石完整,直徑大、深度深,呈現出上小下大、鍋中有鍋的特點。‘鍋穴’不但具有較高的水利學、空氣動力學等研究價值,而且有較高的旅游觀賞價值。”陳詩才說。

    石甕究竟是“冰臼”,還是“鍋穴”,或者還有其他論斷,目前尚在討論中。大莊科鄉負責人表示,歡迎各地專家前來勘探、研究,早日揭開謎團。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