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我國北方進入新一輪沙塵暴活躍期

2005-03-29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 ]
本報訊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盡管我國北方沙塵暴近50年來總體趨勢是在減少,但近年來,沙塵暴發生頻率有回升趨勢,已經進入新一輪的相對活躍期。
  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王濤、李棟梁等通過研究發現,影響中國北方沙塵暴的主要系統是位于貝加爾湖地區的蒙古氣旋,以及與其相配合的烏拉爾山高壓脊。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氣候變暖,該地區氣溫顯著升高,蒙古氣旋減弱,高壓加強,阻擋了北方冷空氣的南下,使得中國北方沙塵暴減少,但近年來,這種情況開始改變。
  專家指出,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異常也對中國北方地區沙塵暴有明顯影響。青藏高原年平均地面加熱與中國北方沙塵暴總日數具有非常好的反相關對應關系: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由弱變強,到90年代后期達到最強;中國北方沙塵暴從70年代中期的頻發期開始逐漸減少,到90年代后期達到最少。近年來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又出現了由強向弱的轉變,引起了中國方沙塵暴的增加。
  另外,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太陽黑子周期長度開始變長,表明新一輪的太陽活動弱期開始,氣候變暖速率將比20世紀90年代減緩,青藏高原地面加熱場強度轉向減弱趨勢,蒙古氣旋逐漸加強也是導致沙塵暴進入新一輪的相對活躍期的重要原因。
  我國從東北經華北到西北的北方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濕潤地區共有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面積約為165.3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7.2%。廣大的沙塵源地為我國的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一旦有與冷空氣相關的氣旋活動以及地面風場摩擦速度,達到起沙———揚沙———遠距離輸送的動力條件,即有沙塵暴發生。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