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減速提效益 和諧促發展 杭州市蕭山區重新規劃定位工業園區功能

2005-04-16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 ]
“寧可降低工業增長速度,也要保護環境,寧可減少財政收入,也要保證人民健康,寧可犧牲短期利益,也要謀求長遠發展。”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針對近年來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資源和環境壓力加大等矛盾日益突出的現實,2002年以來,區政府在南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停止一切新建化工項目審批,嚴格控制污染類項目布點,從源頭控制新污染源產生。在加大環境執法力度的基礎上,兩年內摘掉了省污染重點監管區的帽子。
  開發區污染嚴重
  蕭山南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建于1992年,是浙江省第一家鄉鎮化工園區。建園初期引進了一些檔次較低的印染、染化項目。1999年,開發區內設立了“蕭山精細化工園區”,在兩平方公里的范圍內,竟有化工企業25家,還有40戶左右的居民,廠居混雜現象嚴重。由于一些企業環保設施運轉不正常,向內河和錢塘江超標排放,漏排、偷排化工廢水;還有的企業工業廢氣無組織排放,造成該地區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居民反映十分強烈。
  “三個寧可”引起震動
  蕭山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區縣之一,名列全國百強縣第七、浙江省第一。2004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605.68億元,比上年增長22.7%;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的水平。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蕭山人逐步認識到,高能耗、低效益、重污染的企業,已經成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沉重包袱。2003年,南陽鎮黨代會、人代會代表率先提出“三個寧可”的發展思路,在全區上下引起震動。
  今年3月,為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蕭山區委、區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若干意見》指出,當前全區正加快由強縣(市)型經濟向都市型經濟轉變,調整優化結構和提升發展水平任務更為艱巨。要以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為突破口,著力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區政府決定在南陽開發區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實施分類整治。
  目前,省、市、區三級人大已將南陽開發區列為環境執法檢查的重點地區,浙江省環保局將該化工園區列為全省八大水系、11個重點嚴管區之一。蕭山區環保局將南陽開發區列為監管地區的重中之重,去年在對該開發區內25家企業進行執法檢查中,1家企業被責令停產治理,9家企業被責令限期整改并處罰17.5萬元;去年年底,區政府再次依法責令園區內7家企業停產、停業;責令3家企業拆除擅自上馬、未經環保審批的生產設備,吊銷一家企業營業執照;責令13家企業在上半年進行限期治理,在限期治理期間,未納入陽城污水處理廠的企業,凡污染物排放達不到國家相關標準的,一律限產減量,直至達標。否則,除加倍征收排污費外,陽城污水處理廠不予接入,發現企業一次違法排污即強制拉閘停電,兩次停產,三次停業。對6月底前治理不達標的企業,依法予以關停。
  規劃調整引導產業升級
  蕭山區重新修訂南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規劃,重新定位,確定沿江區塊不再用作工業用地。制定控制與鼓勵相結合的政策,嚴把審批關,杜絕污染類項目進入園區;制定蕭山區產業發展導向目錄,控制現有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限制和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益、重污染的產業。同時,區政府將按照整體搬遷與分步實施相結合的原則,加快研究出臺有關配套政策,鼓勵企業自行尋求異地發展空間。如鼓勵可治理企業在兩年內遷建到規劃中的省臨江化工印染工業開發區集中治污;加緊建設蕭山東片大型污水處理廠一期30萬噸工程及相關配套管網;今年9月底前要取消南陽開發區所有企業在錢塘江邊自行設置的排污口,3年內取消全區所有企業在錢塘江邊自行設置的排污口,并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同時,鼓勵發展高附加值、無污染、輕污染的高新技術產業和食品加工業、綜合性服務業以及優質、高效、安全、生態型都市農業等。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