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對河北省白洋淀地區、滄州市水環境和周邊農村飲用水安全情況展開調研。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汪紀戎在參加調研時指出,必須加大治污力度,保護供水水質,改善水環境,實現水資源與水環境的協調發展。
白洋淀地區和滄州市吳橋縣地處海陸交替平原地帶,由于水文、地質條件等原因,地下水的苦咸水和高氟水問題相當突出。據統計,截至2004年,兩地飲水不安全人口達64.9萬人。隨著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用水量增加,地下水超采嚴重,地下水位下降。滄州市吳橋縣地下水位以每年3~4米的速度下降。地下水源的銳減嚴重影響當地人民群眾的飲水安全。
近幾年來,兩地政府及環保部門積極開展專項行動,嚴厲打擊各類水環境污染行為,大力削減污染物排放總量。嚴格新上項目管理,從源頭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強區域的污染治理工作,同時加大流域生態環境的建設力度。與此同時,各地方政府加大資金投入,采取改水降氟、深淺混配等措施,通過遠水近調、聯村供水等形式建集中供水設施來實施飲水解困工程。據了解,截至目前已解決了17萬人的飲水困難。
汪紀戎強調,要充分認識治污對于改善水環境的重要作用,認識治污對保護水源、增加可用水量、減少供水投資的多重效益,要把治污作為一項環保和“開源”的綜合措施。必須全面普及節水意識,大力推廣農業節水技術,這是緩解華北地區水資源匱乏的惟一出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留出足夠的環境容量,通過尋求工藝創新來延長產業鏈。同時,應采取生態措施修復已被污染的農村水環境,避免盲目開源而陷入用水越多、浪費越大、污染越嚴重、破壞現有水源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