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水與健康議定書》生效
本報訊 聯合國《保護與使用越境水道和國際湖泊公約》之《水與健康議定書》已于8月4日生效!端c健康議定書》倡導締約國向民眾提供健康的飲用水和足夠的水衛生設施,并保護水源區域的環境,以預防和減少與水有關的疾病的發生與蔓延。議定書現有16個締約國,分別來自歐洲和中亞地區。這一地區有8.7億人口,其中16%的家庭沒有接通飲用水供應,5%的人口缺少清潔飲用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危害公共健康的霍亂、痢疾、傷寒和肝炎等疾病大都是通過被微生物污染的水傳播的,嬰幼兒尤其容易被感染,歐洲每年因患與水污染有關疾病死亡的14歲以下兒童超過1.3萬人!∥ 釗
全球海洋物種50年銳減一半
據新華社電 美國《科學》周刊近日刊登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海洋物種的種類在過去50年中減少了大約50%,包括金槍魚、旗魚、槍魚在內的許多海洋食肉魚類都將瀕臨滅絕。這項調查是由加拿大科學家完成的。研究報告認為,過度捕魚是造成海洋物種減少的主要原因。此外,海洋溫度變化也會影響物種數量。水面溫度高時魚類種類增多,溫度降低則會減少。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還首次繪制了全球食肉魚類物種分類圖,確定了全球海洋物種最豐富的五大“熱點地區”。這些地區包括美國佛羅里達州東海岸、夏威夷南部、澳大利亞大堡礁附近、斯里蘭卡附近以及太平洋復活節島以北。
全球變暖增大熱帶風暴破壞力
據新華社電 美國科學家的新研究表明,近幾十年來,全球變暖導致颶風和臺風等熱帶風暴的破壞力大幅增強。這是科學家首次提出氣候變化影響颶風和臺風活動的證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過去30年間,熱帶海洋表面溫度僅上升了0.5攝氏度。他們對該時期海洋風暴速度和延續時間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氣溫上升并未使颶風或臺風的發生頻率升高,每年都保持90次左右。但是,北大西洋颶風的潛在破壞力在該時期幾乎翻了一番,而太平洋西北部臺風的潛在破壞力增大了75%。
加新增39個瀕危物種
本報訊 加拿大環境部長斯特凡娜·迪翁和漁業與海洋部長杰夫·里根近日宣布,在《瀕危物種法》下的保護名單“附錄一”中增加32個陸生物種和7個水生物種。迄今為止,345個物種受到《瀕危物種法》的保護。政府與有關省、地區、土著居民組織、野生動物生理委員會、土地所有者和有關當事人合作,制定名單中的瀕危物種的恢復策略和行動計劃,并為一些需要特別關注的物種制訂管理計劃。“將7種水生生物納入《瀕危物種法》下的保護名單,是漁業與海洋部保護和恢復瀕危水生生物、預防需特別關注的物種變成瀕危物種的責任,”里根部長補充說,“漁業與海洋部與投資者合作,應確保新的保護措施的可操作性、高效和環境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