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6日,我們這兒下了一場大雨,大小水流把房前屋后沖得沒了模樣,兒子擔心我們老兩口安全,后半夜1點多鐘來到我們住處,把我和老伴兒接了出來。沒成想剛走出門20多米,就聽到‘轟隆’一聲,轉頭看去,房子前半部塌落進一個深不見底的大坑里,3間房只剩下后山墻和一鋪炕,電視機、衣柜、洗衣機、沙發、寫字臺都被塌陷的大坑給‘吞’了。”家住吉林省九臺市營城鎮69歲的張金榮老太太談及此事仍心有余悸。
居民
談"坑"色變,心有余悸找不到安全的房基地建房生活極度貧困
前幾天,記者到吉林省九臺市營城鎮了解煤礦沉陷區情況,所到之處,當地群眾紛紛上前吐“苦水”,并拉著記者到他們的住處看房屋沉陷狀況。記者看到,住宅內外墻開裂、木頭支撐欲倒的房屋、棚頂下沉、門窗因房地基下陷難以閉合等情況比比皆是。63歲的程杰英老人告訴記者,今年7月的一個半夜,她家炕前突然塌落一個深坑,第二天往坑里投了六七立方米石塊、砂土才把坑填上。從表面上看坑是沒了,坑上面又鋪了層紅磚,可是往上面倒一桶水,水轉瞬之間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住在這里太危險了,為什么不換個地方?”記者問。程杰英說:“營城鎮幾乎都在沉陷區上,找不到安全的房基地建房,再說也沒錢建房、買房。”程杰英說這番話時,顯出滿臉的無奈。一位陳姓小伙子告訴記者,如今,當地人輕易不走夜路,惟恐掉進突然塌陷的坑里。
煤礦
礦區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礦工大批失業難以安置
據了解,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營城煤礦資源還有相當儲量。1990年以后,隨著煤炭資源逐漸枯竭,企業開始走下坡路,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2002年,經國家經貿委批準,營城煤礦依法破產,2003年經長春市中級人民法院裁決,營城煤礦在法律程序上宣告終結。由于長期采煤,營城礦區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地表沉陷面積達到34平方公里,導致8450戶民宅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煤礦破產后,大批礦工失業,礦工后代難以安置就業,群眾生活陷入窘境,目前礦區職工月平均收入不足150元,有的居民一家5口每月只能領到9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
政府
資金扶持,擇地新建住宅樓改善礦區居民居住環境
營城煤礦沉陷區的綜合治理工作引起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并為礦區居民走出困境出臺了一系列措施。今年10月,在國家資金扶持下,九臺市在優良地段建起新住宅樓,用以改善礦區居民居住環境,年底前計劃安排3000戶入住。依據當地規定,新房每平方米購買價為70~150元。建起新房當然是好事,但對長期貧困的營城礦工來說,購房資金壓力很大。據九臺市相關部門有關人士介紹,多數居民為此拿出了壓箱底兒的積蓄,但也有的居民連出資2000多元購賣4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住房的能力都沒有。可以說,有些困難戶即便住上了新房,同時也邁進了更貧或返貧的境地。
專家
資源枯竭地區:發展新產業,逐步修復生態環境;新興資源型城市:未雨綢繆,培育接續產業
就如何改變資源枯竭型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讓那里的群眾走上脫貧致富道路問題,記者采訪了相關高校學者和環保專家。他們指出,我國很多資源型地區往往是在資源枯竭后才關注如何改善已經惡化的生態環境和從業人員的生計問題,而在此階段解決這些問題,則要支付極大的精力、物力、財力成本,并且需要比較漫長的時間。在資源枯竭地區,關鍵是在政府的支持、指導下,發展一批有前途的新產業,妥善安置失業職工,一方面讓群眾的生活過得好起來,同時做必要的資金積累,逐步修復破損的生態環境;處于正在開發的資源型城市,則應未雨綢繆,在利用現有資源時,要重點拉長產業鏈,培育接續產業,有計劃地剝離從事資源開發的職工投身到其他產業。國家對資源型城市要給予一定的相關優惠政策,多留利于地方,適當減稅,把這些資金集中起來強制打入當地生態保護公積金賬戶,再輔以必要的國家資金投入,切實保障資源型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支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