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環保工作回顧
“十五”時期是山東環保工作“負重爬坡、破難前進”的發展時期,是環境形勢大變化、環境質量取得重大改善的歷史時期。
生態省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認真完成了規劃綱要第一階段35項指標任務;循環經濟的“點、線、面”系統推進模式已經形成;“十五”期間,環保投入約955億元,占同期GDP的1.5%,比“九五”時期增長了2.4倍;引進外資2.23億美元,利用國外環保貸款1.42億美元,獲贈款960萬美元;2005年度全省排污收費9.01億元,比上年增長31%,征收總額再創歷史新高;全省已建成15個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并列全國第一;全省環保系統基礎能力建設有較大加強。省環保局固定資產投入1.65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129%;全省出動執法人員26.96萬人次,對5726家企業進行立案查處,處理相關責任人104人;全省辦理環境信訪1.95億件、3.78萬人次,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4884件;環境質量取得重大改善,2005年與2000年相比,COD、煙塵、工業粉塵分別削減約25%、16.8%、50.8%;到2005年底,全省17市城區空氣質量良好率達93.9%,有15個城市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30條河流水質明顯改善。調水沿線26個省控監測斷面中有24個好轉,其中劣五類的比例下降了46.2個百分點;國家環保總局在山東召開現場會5次,省局在全國介紹生態省建設、循環經濟、流域污染治理、法規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做法11次。全省環保系統獲國家環保總局和省委、省政府表彰獎勵的先進集體45個、先進個人47名。
5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強化組織協調,積極推進生態省建設;早認識抓機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污染防治,實現從點源治理到流域區域綜合防治的轉變;嚴格依法行政,認真查處環境違法行為;重視環境安全,加強輻射環境和危險廢物監管;突出能力建設,提高環境監管水平;注重科技引領,推動國際合作與交流;抓好素質教育,推動基層黨的組織和環保隊伍建設。
第一,堅持創新思路,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共贏。第二,堅持“為群眾服務、為發展服務”,致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第三,堅持科學監管,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的長效環保管理機制。第四,堅持依法行政,營造誠信法治的發展環境。第五,堅持科技支撐,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第六,堅持統籌協調,推動環境保護事業全面發展。第七,堅持素質教育,抓好環保班子隊伍建設。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增強環境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二、認清形勢,把握機遇,迎接挑戰
“十一五”是山東經濟社會轉入科學發展軌道的關鍵時期,也是環境質量實現重大轉折的關鍵時期,環保事業的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并存,有利因素和困難矛盾同在,但機遇大于挑戰,有利因素多于困難矛盾的趨勢不會改變。
我們要抓住機遇,趨利避害,迎接新的挑戰,必須轉變發展理念,把生態環境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必須轉變增長方式,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必須轉變運行機制,遵循市場規律,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機制;必須轉變監管手段,運用法律、經濟、科技和行政等手段強化宏觀監管,逐步完善環境監管的長效工作機制。
三、“十一五”環保工作的目標和任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按照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生態省建設為平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強化環境執法監督能力,維護人民群眾環境權益,著力解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基本要求
注重科學發展,堅持環境優先;注重以人為本,保障環境安全;注重環境監管,堅持依法行政;注重綜合治理,突出事前預防;注重科技創新,壯大環保產業;注重宣傳教育,加強環境文化建設;注重國際合作,加快環保履約進程;注重隊伍素質,共創“十一五”業績。
(三)主要目標
到2010年,循環經濟建設取得明顯成效,有效解決全省結構性污染問題,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重點流域和區域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在2005年排放總量的基礎上削減20%以上,化學需氧量入河量削減50%以上。60%的水體達到水環境功能區劃標準,所有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環境監督管理能力明顯加強,基本建立起具有山東特色的地方性法規、標準體系。
(四)主要任務
1、全面推進生態省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3、突出“兩湖一河”流域污染防治,努力改善水環境質量;4、加快削減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推進大氣污染防治;5、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強農村環境保護;6、抓好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