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從無底船假清淤說起

2006-02-08  來源:中國環境報
[字體: ]
江蘇某報日前報道了一則消息,說一艘挖泥船在某條河上清淤,挖了數小時,居然裝不滿小小的船艙,原來這艘挖泥船從河岸邊一側河道挖起的淤泥,倒入船艙后立即從艙里的洞中流回到河中,這一過程只是把靠岸邊的淤泥向河中心移了五六米。有關專家指出,如此清淤,不費吹灰之力,鯨吞了國家大量的治理水環境的資金,而且由于反復擾動了河道中的底泥,使底泥中的污染物擴散,反而會加重河道水質的污染程度。這種清淤可謂是禍國殃民。
  我們國家為了實現“讓老百姓喝上清潔的飲用水”目標,每年投入上千億元人民幣進行水環境整治,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有些地方效果并不理想,這中間有多少這樣弄虛作假的項目?有關部門有必要好好查一查。當然像無底船清淤這樣明顯做假的工程,容易被人發現,有些工程盡管不如無底船清淤那樣直接,但其后果如出一轍。如南方某湖藍藻暴發,有關部門投巨資購置了數條撈藻船,在上世紀90年代的幾年間就用了3000多萬元,不但藍藻絲毫不見減少,反而暴發時猶如輔天蓋地,小小的撈藻船無疑是杯水車薪。當時,經多次評估,這一項目都被專家和有關部門所否定,可是這些撈藻船至今竟“工作”了13年,不知國家為此白白掏出了多少錢財!
  由此聯想到,我國已建成的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中,很大一部分不能達標排放,有些是政策不到位、管網不配套造成的,有的是采用了傳統技術建成的,更有些污水處理廠進來的是污水,出去的還是污水。長江邊有些污水處理廠把處理后產生的污泥堆在長江邊,一下雨又流進長江里。如此種種,與無底船清淤又有多大區別呢?
  有關專家認為,造成無底船清淤和十年如一日的“撈藻”現象的根源,一是我們對污水處理技術缺乏一種科學的公正的評審態度。有些設計院明知一種處理技術不能達標,卻在設計時反復使用這種技術。有些環保公司的技術落后,在一地接的項目不能達標,換個地方照樣接項目,而有些成功的先進技術卻屢屢被拒之門外;二是我們缺乏環境項目問責制。由此造成一個水處理項目做砸了,誰也不必負責的現象,而國家卻付出巨大的資金,人民依然喝不到清潔水。長此以往,將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也會影響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確實不可掉以輕心。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