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規劃中將關乎發展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8個指標定為約束性指標。兩會期間,委員們圍繞著如何保證約束性指標的落實紛紛獻計獻策,其中企業如何降低能耗、減少排污成了“會商”的重點。
全國政協委員劉光復指出,應大力發展綠色制造,提高資源利用率。改變我國經濟增長的粗放模式,應作為目前一個緊急任務來抓。
劉光復表示,我國制造業經過5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低產出”為特征的發展方式繼續占據著主導地位,環境污染和資源匱乏是懸在中國制造業頭上的兩把利劍。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生產模式。綠色制造是一個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消耗的現代制造模式,其目標是使產品從設計、制造、包裝、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對環境的影響最小、資源利用效率最高,因此,我們應大力提倡。近幾年來,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提出關于環境管理的14000系列標準,推動著綠色制造研究更加活躍。
劉光復認為,我國綠色制造仍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存在著許多政策、制度及技術上的問題。他建議:第一,盡快制定和實行相關法律法規,實現傳統制造模式向綠色模式的轉變。目前,我國實施綠色制造的內部推動力不足,外部壓力巨大。實現管理和經營者的思想從單純的經濟增長到可持續發展轉變,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規支持。第二,建立有效政府激勵機制,鼓勵企業實施綠色制造。政府激勵的具體措施可以包括稅收優惠、專利制度、對推動綠色制造的關鍵技術直接研究等方式。在對綠色制造進行激勵的同時,政府應弱化環境污染嚴重、資源消耗極大模式的市場競爭力,甚至使其不具備競爭力。這樣,在激勵機制的作用下,傳統制造模式將退出市場。第三,重視綠色制造基礎研究和支持工具開發。第四,加強綠色制造技術的產業化推廣。第五,大力發展與綠色制造相關的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