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4月28日發表了5年一次的《亞太環境報告》,指出亞太地區目前的成長率是不可持續的,并呼吁該區域各國立即采取行動構建“綠色”經濟。
從1985年開始,亞太經社委員會每5年公布一批環境問題報告。此次發表的《2005亞太環境報告》,一方面強調亞太地區的經濟必須繼續發展以減少貧困,但另一方面也指出,該區域有限的環境承載力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無法可持續地支持目前的經濟成長速度。
報告指出,亞太經社委員會的各成員國都在保護環境方面取得了進展。但是,僅僅采取環保措施已經不夠。維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需要尋找傳統環保之外的新路子。
報告提出的“綠色增長”新思路,目標是把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發展模式轉變為更有利于生態保護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為此,各國必須把保護環境看成是機遇,而不是負擔和開銷。報告說,亞太地區快速增長的經濟,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需要“綠色增長”。
報告指出,快速增長的經濟體在區域和全球范圍內分擔的環境負擔越來越重。這些經濟體本身的人均資源量少于其他區域。都市生活方式的演變越來越反映了這樣一種全球化的趨勢,那就是:其消費模式需要耗費大量能源和資源,并產生大量垃圾和廢料。能源、材料和水的低效使用,不但提高了經濟、社會和環境成本,還導致了環境的惡化和爭奪能源的糾紛。因此,提高能效不但有助于防止氣候變化,也有助于增進能源安全。報告認為,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一樣,高消費水平并不總是與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水平一致。
報告發出警告,按照千年發展目標第七大目標來衡量,亞太地區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實現這個目標方面取得了明顯的進展。整個地區的自然資源繼續減少。
報告說,在不少國家,地下水的抽取量過大,難以持久,水質達不到標準。水資源最少的國家,水質也往往最差。而這些國家卻采取了工業化國家的耗水發展模式,但它們產生每一美元國民生產總值所需的用水量,卻又超過了發達國家。氣候變化也進一步威脅到了這些國家水資源的可持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