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全國循環經濟示范試點園區——上海化學工業區,今年上半年萬元產值綜合能耗僅為1.2噸標準煤,不到國內同行業平均水平的1/2;萬元產值廢氣排放量為4.6萬立方米,不到同行業平均數的1/3;廢水排放量只有規劃量的1/10。這一成績來自于上海化工區的一體化“循環經”。
國內規模最大的燒堿和聚氯乙烯項目近日在上海化工區投產,年產燒堿36萬噸,但物耗只有同類裝置的一半,因為它打通了上下游產業鏈,讓“一份原料打兩份工”:以上游企業賽科出產的乙烯為原料,生產出氯氣供給下游企業巴斯夫,同時回收巴斯夫的副產品氯化氫,再生產氯氣。這種循環經濟路線圖降低了物耗,資源利用率大大提高。
“我們招商不唯錢,而是優先考慮企業之間在循環產業鏈上的匹配程度。目前幾十家知名企業入園,也正是看中了園區節能降耗的循環理念。”上海化工區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助理余亮茹說。
在上海化工區,沒有完全廢棄的能源,只有不夠先進的技術。蒸汽是化工企業常見的“廢物”,但在這里則被收集起來用于余熱發電,不僅避免了直接排放產生的熱污染,且每年還能額外生產20多萬度電。固體垃圾同樣可以“榨出”能量,世界一流的“焚燒裝置熱利用”項目剛剛建成投產,通過回收熱能,每年可產生蒸汽23萬噸,加入化工區的能源循環鏈中。
更大的節能之道還在于產業“一體化”布局。上海化工區集中建設了熱電聯供、污水處理、廢物焚燒等公用工程體系,實現生產配套、廢物處理和物流儲運等公用設施資源共享。據測算,僅此一項,比各企業單獨配套要節能降耗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