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方芳)“中國與美國正在擴大煤礦甲烷回收和利用方面的長期合作,目前已合作開發了15個大型煤礦甲烷項目,今后美國還將就中國地下煤礦回收和利用煤礦甲烷可行性進行技術經濟評估。”美國環保局副局長助理、國際甲烷市場化伙伴計劃主席約翰·畢勒在剛剛閉幕的2007年國際甲烷市場化大會暨展覽會上表明了美國將繼續加大與中方在甲烷市場化方面合作的立場和態度。
雖然在《京都議定書》問題上一直態度消極,但在促成甲烷市場化伙伴關系上,美國政府表現得相當積極。約翰·畢勒透露,在今后數周內,美國環保局要啟動新的撥款競爭程序,將提供高達700萬美元的撥款,支持和促進甲烷排放量減少的國際項目和活動。
約翰·畢勒表示,盡管美國尚未加入《京都議定書》,但甲烷市場化伙伴關系實際上也是對這份協議的一個補充,美國還有很多的機制和活動都是對《京都議定書》的補充,《亞太清潔發展與氣候合作關系計劃》還有諸如中美雙邊開展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這些伙伴計劃和多邊合作在戰略上是一致的,是對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支持。在沒有批準京都議定書的前提下,還是會臨時采取自愿的自主減排的方式。甲烷市場化伙伴計劃不僅能夠吸納很多資金,同時也能改善煤礦的工作安全,同時提高空氣質量,提高能源安全,它有足夠的吸引力可以吸引各方的參與。
2007年國際甲烷市場化大會暨展覽會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國家發改委與美國環保局共同主辦、來自超過30個國家的800多名與會代表交流了他們在甲烷收集和利用方面的想法和專業經驗。約翰·畢勒認為,大會的成功之處在于真正體現了國際合作,與會代表談論最多的是最新技術,分享他們項目融資方面的經驗,并探討了新的政策構想,已推動符合成本效益的甲烷收集和使用項目。在甲烷市場化伙伴關系的支持下,超過90個可以市場化的項目機會得到識別和認定。如果全面實施這些計劃,截至2015年,估計每年將減少11.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溫室氣體排放量。
甲烷市場伙伴關系是一個國際倡議,目的是推進具有成本效益的短期甲烷回收和利用,并將其作為清潔能源的來源。伙伴關系項目有潛力至2015年每年減少高達50萬噸碳當量的甲烷排放,或回收5000億立方英尺的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