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子站
您的位置:首頁 > 環境保護 > 環境新聞 > 正文

國家林業局發言人稱要最大限度滿足公眾知情權

2008-01-16  來源:人民網
[字體: ]


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曹清堯。新華網 張泳攝

 

  上網已經成為我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每天早晨7點鐘來到辦公室,第一件事就是上網收集林業輿情、查看最新社會消息、選擇回應輿論的內容。

  我的切身體會是,網絡已經成為社情民意的重要表達渠道。通過互聯網,政府信息可以得到更加快捷、更加及時、更加廣泛的傳播;借助互聯網,政府可以建立社會輿論匯集和分析機制,從而引導社會熱點,推進實際工作。國家林業局新聞發布會一直請網絡直播,而且由一網直播增加為四網同步直播。我與同事還一起收集編印《林業輿情動態》,將社會輿情及時呈送國家林業局領導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參閱。

  現在有一種說法,認為網絡輿論“哪壺不開提哪壺”,專門跟政府找茬兒。我不同意這種說法。我認為,盡管網上議論極為龐雜,有時甚至令人“很著急、很生氣”,但作為責任政府和服務政府,你應該冷靜地去分析和處置網上言論,其中的相當一部分網絡輿論是合理的,代表著民眾的訴求,要和網絡建立一種諧振共鳴的良性互動,要早說多說主動說,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推進依法行政的進程。

  當然,重視網絡輿論并不就是要一味迎合。畢竟,網上的某些議論往往帶著網民個人和一時的感情色彩,容易呈現兩極化,極端地贊成或者極端地反對。在中國,1.6億網民畢竟只占13億人口的12%。在網上積極發言的網友,也不能代表全體網民,實際上網民中還存在相當一部分只看不說的“沉默者”。所以,我們既要認真聽取網民的意見,也要理性冷靜地分析網民的議論。

  隨著網絡的快速發展,加強網絡法制建設刻不容緩。既要保障網民表達訴求的自由和權利,同時也應規定網民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樣才能達到誠信、和諧的溝通,既防止少數人的“惡炒”和起哄,也重視真正的網絡輿情。

  新聞發言人不是自然人,而是代表政府或者一個部門起著與公眾溝通的橋梁作用。既然是橋梁,就要允許大家“踩過來,踩過去”,只要兩岸的人能踩著橋梁到達對方,實現溝通,就達到了目的。(作者:曹清堯系國家林業局新聞發言人)
發布人:  驗證碼:  
200漢字以內
-- 信息檢索 --
精彩推薦
本站為公益宣傳站,如涉及版權,請和我們聯系。 關于我們 | 合作聯絡